•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6 12:06:00 股吧网页版
马拉松后,机器人再竞技
来源:上海证券报

  4月25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开幕,本次运动会有100余家科研团队、知名企业及高校代表参与,机器人数量超过150台,设置了竞速跑、越野跑、足球、篮球、舞蹈等项目。

  在运动会开幕式现场,人形机器人“青龙”作为运动员代表进行宣誓。随后,一场惊心动魄的“武林大会”开场。

邱思雨摄

  踢足球、格斗……机器人上演“武林大会”

  本次比赛中,机器人足球赛成为焦点。赛场上,两队机器人展开2V2激烈对抗,灵活地在足球比赛场地上追逐、抢夺足球。

操子怡摄

  来自广州高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6个双足机器人“小派”参加了本次运动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器人踢足球需要具备较强的抗摔性,“小派”自重仅7公斤,具有小巧轻便、安全稳定等优势,即使摔倒也能迅速恢复正常的步态。

邱思雨摄

  另一个“个子”较高的机器人来自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23年,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加速进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足球机器人的设计需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坚固耐用,具备极高的抗摔性和稳定性,确保在激烈的对抗环境中可靠稳定;二是轻巧灵活,以适应足球运动中诸如大力射门、摔倒起身等复杂动作;三是具备高级AI自主决策能力,以实现智能化操作。

  上述加速进化负责人介绍,在足球比赛应用方面,机器人通常采用两种控制方式:一是遥控与AI辅助相结合,二是完全依赖AI自主控制。现场的机器人采用的是遥控+AI辅助的控制方式,这种模式更适合表演场景。“我们正积极准备,计划参与2025年7月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机器人足球世界杯。”

  在格斗擂台中,两个格斗机器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近身搏击。

邱思雨摄

  参与格斗对抗的两个机器人为两位机器人爱好者自研,其中一位参赛者对记者表示:“格斗是通过攻击对方机器人来获得点数,比赛限时三分钟,如果一方受到明显损伤,就会被扣取较多的分。”

  “我们机器人的传动皮带断了,在损伤上扣了较多的分,所以输了。”这位参赛者进一步补充道:“在机器人爱好者的圈子中,每当相关比赛举办时,大家都会来‘玩一下’,促进技术交流。虽然这次比赛落败了,但大家都是从失败中成长,就像做一款机器人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上的更新迭代一样。”

  除了机器人VS机器人以外,机器人VS人也是本次比赛的亮点之一。记者来到商汤科技展台现场,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正与现场观众进行一场棋逢对手的精彩对决。

邱思雨摄

  “我们将大型的机器臂缩小,把价格降到千元级别,搬进每个人的家里。”商汤科技市场经理王思明对记者表示,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全球销量超10万台,已成功销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技术层面分析,王思明告诉记者,下棋机器人的难度在于算法和控制。“在机器人体积缩小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毫米级精度。”

  除了“竞赛”外,此次活动也设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展示区,如“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携其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亮相。

  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Atom搭载自研高精度伺服系统与NDS操作系统,具备工业机械臂高精度稳定作业能力,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协同。在展示环节中,记者看到,Atom可以在语音指令下完成组装巧克力礼盒、拿牛奶、握手、递鲜花等动作。

  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从马拉松到运动会,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爆火,机器人能做的似乎越来越多,但也有人认为,“机器人跑得快有什么用,再快也快不过汽车”。

  从事机器人关节模组开发的意优科技品牌总监顾静海向记者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能够踢足球、打篮球等,这要求同时具备运动能力和传感器能力。其中,识别物体并规划动作路径需要提升传感器能力。运动能力方面,为了使机器人跑起来且保持平衡,可以通过数据训练和数据算法升级实现。目前,小机器人因其重心控制相对简单而表现较好,但大机器人的重心控制更为困难。

  对于运动会的各类项目,他表示,各个项目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有些看似与实际应用场景关联不大,但它们展示了机器人的技术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能够增加外界对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度。

  对于人形机器人究竟多久能够商业化,顾静海表示,预计到2027年左右,机器人会逐渐进入工厂,2030年全面进入各类工业场景,2035年左右可以进入家庭。

  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郭大宏则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从启幕到试错、示范再到试用,至少要5年左右时间。整个行业及产业链应要有坚守、坚持和研发的耐心,因为以具身智能为驱动力的机器人融于工业、商业、服务领域的生产力变革,与以往的智能制造技术、商业智能有所不同,积累各行业应用的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再到理想状态的商业化,乐观地看需要十年以上。”

  人形机器人企业无界探索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陶福邦认为,语音交互类、文本类的还比较成熟,如果未来还要结合肢体动作来完成一些生活中的工作,人形机器人至少还需要5年到10年的探索和发展;若考虑大规模商用,则取决于基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目前人形机器人量产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应用场景主要根据市场需求上线,目前主要面向B端客户,产品已应用于展馆、高校、文旅项目及企业商业展厅等领域。C端产品走向大规模应用,价格需进一步降低。”陶福邦表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