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释放明显的维稳信号。
4月24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4月25日将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6000亿元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
因本月有1000亿元MLF到期,这意味着4月央行MLF净投放达到5000亿元,为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作,而且加量幅度较3月的630亿元显著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MLF 超额续作的消息提前一日(24日)披露,早于月末公布的买断式逆回购,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这让市场主体提前感受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暖意。
MLF超量续作
从3月起,为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央行调整MLF的操作方式,由单一价位中标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即美式招标)。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标志着MLF利率的政策属性完全退出。
在操作量上,3月央行开展4500亿元MLF,对冲3870亿元到期量后,实现净投放630亿元。4月MLF到期量为1000亿元,故央行MLF口径将实现净投放5000亿元。
“人民银行综合运用OMO、买断式逆回购、MLF等工具调节银行体系短期和中期流动性。本月买断式逆回购到期规模较大,此时超额续作MLF可以更好地呵护流动性的充裕。” 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及加量续作的原因,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4月是传统财政“净缴税”大月,企业需要预缴所得税,单月缴税规模多达1.5万亿元之上,税期走款对资金面扰动加大。
与此同时,4月24日,有两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进行招标,这也是今年20年期、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首次发行,额度分别为500亿元和710亿元,两种期限的国债将自4月29日起上市交易。根据当日出炉的首发结果,财政部20年、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标利率分别为1.98%、1.88%,全场倍数分别为3.11、3.66,边际倍数分别为8.42、3.43。
同日,注资特别国债也开启发行,期限5年,首期规模1650亿元,经招标确定的票面利率为1.45%。加之专项债“自审自发”加速推进,温彬预计二季度政府债净融资额有望达到4.3万亿元左右,成为流动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表示,4月底开始启动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5000亿元特别国债发行,加上未来一段时间地方政府债券还会保持较快发行节奏,都意味着债市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行高峰,需要央行通过适当的流动性安排,确保政府债券顺利发行。
“这体现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另外4月外部经贸环境骤然发生变化,宏观政策将在稳增长方向显著加力。央行大幅加量续作MLF,体现了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政策取向,释放了货币政策稳增长发力的信号。
温彬补充称,另外考虑到国有大行的增资落地时间为2025年6月底前,被注资大行预计要在4月至6月前完成2024年下半年分红分配,为不影响定增进程,进而造成期间流动性从银行体系抽离。
此前,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已相继公布资本补充定增预案,增资规模分别为1050亿、1650亿、1200亿、1300亿元,均由财政部主导认购。
“4月MLF大幅超量续作,充分满足银行体系需求,或对其价格形成一定下拉作用,有助于银行负债成本改善,也可以使得MLF利率更加贴近市场利率水平,向1年期同业存单等价格靠拢,更加实质性弱化其政策属性,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温彬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政策仍留有空间
随着特别国债启动发行,叠加当下经济环境变化,货币政策后续如何发力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招商证券在报告中指出,本月央行净投放5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体现出为银行补充中期流动性的信号,鉴于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资金融出规模仍低于去年下半年水平,为银行补充中期资金是合适的。目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仍然需要央行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从而稳定经济。后续央行仍有可能降准,从而为银行提供长期资金,预计适度宽松的资金面环境将延续。
张旭分析称,MLF超额续作并不意味着准备金工具将缺位。
“一方面,降准具有更为鲜明的信号作用,更加有助于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经济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降准所释放出的零成本资金,更加有助于稳定银行净息差。”张旭说。
王青则判断,本月央行买断式逆回购也会处于较大规模净投放状态,且后期不排除降准较快落地的可能。
不过温彬认为,降准降息等政策的使用或仍相对谨慎。
“去年9月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距离5%的合意下限空间已日益缩窄。同时,降息仍面临内外多重约束。目前市场利率整体处于相对低位,在此背景下,央行加大通过MLF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的力度,可以在满足流动性需求、释放稳定信号的同时,为后续保留更多政策空间。”温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