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报记者陈梦娜摄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陈梦娜实习生刘禹希)4月25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英文版《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4)》,通报2024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特点、新趋势,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建议,为提升创新策源能级贡献检察智慧。
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市知识产权检察案件基本情况。一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持续增长的高发态势。2024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744件3774人,案件数和涉案人数同比分别上升27.4%、34.3%,总体案件受理量接近历史最高值。反映出以知识产权等经济权益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形成高发态势,同时也表明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查处力度在不断加大。
二是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侵犯商标权类犯罪仍是主要犯罪类型。上海市受理侵犯商标权类犯罪案件1490件3162人,占刑事案件首位,案件量占比达92.1%。
三是法律监督持续深化,侦查和审判活动规范性有所提升。办理提前介入线索287件。其中,检察机关主动介入案件数占比73.5%,提出口头或书面检察意见207件。
四是知识产权民事、行政监督案件大幅上升,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有序探索。民事监督办案数量同比增加196.4%。共受理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线索10件,其中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分别立案3件,集中于消费者保护等法定领域。
五是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案件增长明显。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综合履职案件459件,同比增长267.2%。
在案件特点上,一是知识产权犯罪共犯化团伙化程度加深。在上下游犯罪中,犯罪活动链条细化为原料供应端、生产装配端、销售营销端、物流发货端、技术辅助端等各个环节,形成制售假冒商品、传播盗版作品的全要素侵权产业链。二是无痕化的技术手段被更加广泛应用。犯罪行为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手段更加具有技术性、隐蔽性。从传统的制售与注册商标完全相同的商品,转向制售非标产品。无痕化的技术手段被用于隐匿罪证,案件查办挑战明显增加。三是被侵犯的知识产权类型涉及社会生活和产业发展各方面。
在侵犯商标权类犯罪案件中,侵权范围向新兴业态蔓延。如智能家居、技术芯片、新能源汽车、宠物服务、医疗美容等新兴行业。犯罪手段迭代升级,且侵权产品愈发真假难辨。假冒产品的包装、标识、防伪码等与正品高度相似,难以被普通消费者辨别。技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如利用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复刻产品细节,AI生成高仿真包装设计、品牌标识以及特殊溯源标签,仿造技术接近“以假乱真”。涉案犯罪金额持续攀升,侵权规模效应明显。犯罪分子利用网红直播带货快、流量大的特点,快速扩散侵权商品,有的甚至轻松月入百万,侵犯商标权类犯罪案件非法经营数额呈显著增长态势。
在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案件中,被侵权领域表现出种类聚焦但领域多样的特点。技术信息类商业秘密仍是被侵犯的主要对象。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案发主要依靠商业秘密权利人报案。随着不同领域的商业秘密权利人开始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由此出现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人工钻石培育、新能源技术、特种设备、食品配方等多个领域的情况。侵犯商业秘密类案件专业程度高、技术差异大、取证固证难现象仍较为明显。专业性强是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在侵犯涉技术信息商业秘密案件中表现更为突出。商业秘密往往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持技术优势的关键要素。因为行业细分、不同领域“技术壁垒”较深等原因,在进行司法鉴定过程中难以找到能够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专业人士,司法机关在审查认定侵权手段、商业价值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建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表示,一是立足检察综合履职,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根基。树立新时代办案理念,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质效。健全专业化办案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证据审查标准。优化科学化履职结构,推进知识产权检察协同。二是依托一体化履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格局。强化上下联动,提升知识产权协同办案水平。构建法治合力,推动知识产权综合治理效能。拓展国际合作,加大知识产权涉外保护力度。三是聚焦现代化治理,夯实知识产权履职基础。着力培育知识产权检察人才。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创新项目。努力擦亮知识产权宣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