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实地探访由中国中化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合作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与单产提升一体化”示范田,这里的春玉米播种正有序进行,一场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春耕图景徐徐铺展。
系统集成打造“吨粮田”样板
走进达拉特旗东南58公里的侯家营子村,万亩玉米 “吨粮田”试点春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田间地头,搭载北斗导航的农机正在作业,滴灌带沿着垄沟精准铺设,宛如大地的 “毛细血管”,将水肥精准地输送到每一株玉米的根部。农艺师在远程系统上实时监测、科学调控——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事作业体系正在有序运行,为 “吨粮田” 建设积累着宝贵经验。
自2022年起,中化农业MAP探索推广玉米单产提升全程技术服务方案,形成了覆盖 “土壤检测、选种播种、精准灌溉、高效水肥、综合机收、数字化管理” 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
“依托智慧农业系统替代传统人工决策,精准地为每块农田生成定制化的灌溉、施肥方案。通过滴灌系统,实现水、肥在作物根系的精准靶向输送,最终在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实现了‘吨粮田’。”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说。
他表示,MAP模式由中国中化于2017年推出,汇集先正达集团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集成现代农业全程技术解决方案,通过“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推动农业全链条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达拉特旗道劳哈勒正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荣表示,引入MAP模式后,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在种植环节,MAP的专业农艺师会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筛选最适宜的良种 ,并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像播种时间、密度、施肥量和病虫害防治时机都有精准的规划。比如在玉米种植上,通过引入密植高产技术,合理增加了植株数量,同时配合精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让每一株玉米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MAP还帮助我们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破垄填沟、平整土地,让大型农机能够顺利作业,效率大幅提高。” 刘世荣说。
“通过MAP模式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我们村的青贮玉米亩产达到了4吨多,产量增加了1吨多。” 刘世荣说, MAP还帮忙对接市场,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选择与中化农业MAP合作,是看中其在农业技术集成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突出优势。”达拉特旗副旗长阿木尔布拉格说,中化农业MAP的农场运营结合智慧农业,运营效率高,一万亩农场只用2个人即可运营。此外,先进农机与科学农艺结合,大大提升了耕种及产出效率。
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吨粮田”建设不仅提升了玉米单产,更推动了基层农业组织方式和农民参与方式的深刻变化。
中化农业MAP推动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了 “小田变大田”。
对此,侯家营子村村民付来忠深有体会,他将土地入股示范田,每年每亩有1400元稳定收益。此外,他还能在农场打工,每月收入六千多元。“挣钱多了,人也轻松,还能学技术。”付来忠说。
“我们将以点带面,推动经验在全自治区落地生根,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表示。
记者了解到,未来,中国中化将以主产区为重点,加快打造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集成技术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亩产提升、农民增收,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更多实践样本。同时,随着6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渗透,未来的“吨粮田”将实现智能农机集群作业、无人机自动巡田的全程无人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