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1月份至3月份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2025年1月份至3月份,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409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6.2%,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56.8亿美元,增长4.4%,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8.7亿美元,增长15.6%。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规模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出我国在不断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并主动挖掘新兴市场,将我国自身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相结合,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为全球经济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
此外,何亚东介绍,1月份至3月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41.8亿美元,增长5.5%;新签合同额586.7亿美元,增长26%。其中,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75.2亿美元,增长4.1%;新签合同额471.4亿美元,增长16.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复苏与战略性项目的持续推进。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基础设施升级和互联互通项目有迫切需求,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此外,中国企业在项目执行能力、技术优势及融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在全球承包工程市场中获得更多订单,这也反映了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坚定步伐。
展望下一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势,陈建伟认为,预计今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将延续稳中向好发展趋势,并更加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
“具体来看,在保持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优势的同时,投资方向将更加聚焦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以及服务业等领域,有望成为今年中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长点。”陈建伟说。
付一夫表示,虽然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但从长远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加强发展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也从未改变,我国对外投资在后续仍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谈到今年如何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付一夫表示,在具体实践中,要继续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包括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造业、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同时,要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为我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的投资合作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此外,应不断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顺应国际投资规则和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并积极构建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海外供给保障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