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密集落地,通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大信贷投放、降低购房成本等举措,释放出“稳市场、防风险、建机制”的清晰信号。
近期,《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融政策对房地产的托底效应正在经历从政策端到市场端的传导。从“托底”到“托举”,金融支持房地产力度持续加大,在金融政策与市场信心的同频共振下,多地楼市正涌动着阵阵暖意。业内人士表示,政策端“工具箱”的全面开启与市场端“温度”的持续攀升,标志着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入关键窗口期,未来政策有望持续发力,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
政策“工具箱”全面开启
金融端支持力度增强
继2022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保交楼”后,相关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加码:“保交楼”专项借款及配套融资、“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业内称为“三支箭”)等针对房企融资的支持政策密集推出……
2024年以来,政策支持力度“更上一层楼”,从“保交楼”到“保交房”,配套政策接续出台并进一步显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关于房地产方面,更是明确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随后,金融监管部门也围绕房地产方面进行部署。例如,3月1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持续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坚决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制定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
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其中明确提到“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进一步释放出政策面积极信号。
“房地产是居民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出台,有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不仅可以稳住楼市,还可以释放财富效应,更好地提振社会消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金融监管部门的一系列举措也有助于各项稳楼市政策的落实,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4年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对于保交房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年仍将发挥积极作用。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有助于供给端加快修复;在需求端,对于修复居民购房信心,促进市场企稳也有积极影响。2025年金融支持房地产的力度有望继续增强,相关房地产政策也有望更加注重各项举措的实质性落地。
商业银行的“攻守平衡”
风险出清中的信贷抉择
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其中,资金支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实现金融和房地产良性循环、改善市场预期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障。目前,多地“白名单”项目加速落地,商业银行持续做好“白名单”扩围增效工作,加快审批项目投放,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资金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中旬,建设银行审批通过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近1600个,审批通过金额超7600亿元,累计投放超5100亿元。其中审核类“白名单”项目700余个,审批金额超1700亿元,投放金额超1100亿元;备案类“白名单”项目超850个,审批同意金额超5800亿元,投放金额超4000亿元。
在金融支持房地产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从6家国有大行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6家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约5.42万亿元,其中有5家银行较2023年末有所增长。从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来看,2024年,6家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均较2023年末实现下降。
房地产开发贷款量增且质提的背后,是国有银行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房地产风险化解相结合,把好资产“选择关”。例如,农业银行强化房地产业务关键环节管理,“一户一策”扎实推进大额房企风险管控,截至2024年末,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余额较年初减少3亿元,不良率下降0.0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从“增防化治”四个方面综合施策,在坚决贯彻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同时,严把新增资产选择关,着力构建分散多元均衡的房地产投融资结构,加大风险房企和项目的处置出清力度。
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此前表示,将持续优化房贷评分卡、风险预警模型、楼盘大数据估值模型等数字化风控工具,全面提升精细化风险管控水平,同时也用好多种手段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将整体资产质量保持在平稳水平上。
3月26日,中国银行副行长武剑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市场当前仍处于调整期,但随着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转化,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止跌回稳,预计中国银行开发贷款资产质量压力有望延续2024年边际改善的趋势。
利率下行叠加放款提速
消费者购房体感“升温”
在下调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降低交易税费、推出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今年开年楼市“止跌回稳”态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186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降幅比今年前两个月收窄2.1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0798亿元,下降2.1%,降幅比今年前两个月收窄0.5个百分点。
《证券日报》记者近期走访了北京市部分新楼盘,发现市场目前呈现出一定回暖态势,甚至有刚开盘的项目出现客户到场销售接待不过来的情况。
一位从事房地产行业10余年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之前有很多门槛限制,房价与贷款利率都比较高,购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如今,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自2024年9月份以来,改善型住宅需求持续增长,消费者对于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在‘有房住’的基础上,还追求‘住好房’。”
也有房产中介人士介绍,目前北京市二手房成交量活跃,消费者购房意愿逐渐提升。记者所在的一个近200人的买房群里,每日都有很多咨询购房的消息,甚至还有一些消费者主动提出,希望中介开直播讲解购房流程。
“当前房贷利率、首付比例等指标持续下调,利好我们刚需人群,而且从房价整体走势来看,我所关注的片区价格已回调至2016年、2017年左右的水平。”北京市一位正打算购房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线下看房过程中注意到,优质房源非常“抢手”,且成交速度快,甚至会出现价高者得的情况。
从商业银行端来看,据某大型商业银行人士介绍,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日均受理增速逐渐提升,良好势头一直延续到当下。与此同时,在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新旧房贷利差显著收窄,还贷人利息负担减轻,提前还贷的情况已经减少。
对于银行贷款审批情况,北京市某新楼盘项目销售人士表示,与该房地产开发商合作的银行贷款审批流程效率很高,只要购房者征信没有问题,银行一般1天至2天就会放款。
二季度政策有望持续发力
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
虽然金融业鼎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但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不同城市以及城市内部板块之间还存在一定分化。
在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看来,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未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复苏,在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力。
“房地产市场是今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抓手之一,在稳定房地产方面,政策着力点可以在推动市场出清和保交楼两方面,进一步加大保交楼力度。”陆挺表示。
明明建议,房地产企业应强化资产重组与信用修复,同时,出险房企需加速境外债务重组,并通过REITs、股权合作等方式盘活商业地产、停车场等存量资产。
陈文静分析,短期来看,房地产作为内需的重中之重,预计各项政策仍将持续发力予以支持,二季度政策有望加快落实,其中“降息”若能落地,将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助力房地产市场修复。
在关键时点金融政策对房企的进一步支持仍有必要。谈及金融如何继续发挥好“托举”作用,助力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明明表示,接下来,在按揭贷款利率已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进一步打开住房信贷成本下降的空间,释放居民置业需求,促进房地产企业销售回款,从而改善其现金流及经营状况。
多家商业银行表态,今年将紧抓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的契机,以更大力度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例如,建设银行将把握房地产市场降首付、降税费等支持政策及活跃度提升机遇,充分发挥该行房贷的专业优势,巩固个人住房贷款传统优势;有力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农业银行将对接好优质房企、二手房中介、公积金中心等合作渠道和广大客户,持续优化产品政策、金融服务方案和业务流程,加大对城市和县域一手房、二手房住房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释放居民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