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提供自动驾驶训练数据、校企合作导入汽车产业新技术、高校揭榜挂帅破解车企技术难题……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力量。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最一线的数据和场景,高校则能够帮助车企攻克前沿技术难题,校企合作将助推我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趋势日益凸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与科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25年2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指出,2025年1月至2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66.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辆,其中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7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0亿元,自动驾驶技术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领域。
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也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之一。
不久前,吉利汽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重庆数元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先进材料仿真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汽车先进材料与仿真技术,开展深度合作。理想汽车也宣布与清华大学将在汽车智能化技术研发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东风汽车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模型的工程化应用。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解决技术难题、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万集科技总经理助理朱明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与高校合作既能降低前沿技术试错成本,也能为学界提供真实数据与场景支持。
“国内汽车产业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正以远超传统巨头的迭代速度抢占技术高地。当海外车企还在沿用旧有开发模式时,我们的前沿技术已在装车测试,这种节奏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程腾说。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浪潮中,高校与企业正通过协同创新破解技术难题。
“近年来国内汽车产业对新技术接纳度显著提升,主机厂与高校的协同创新日益紧密。”程腾介绍,“我们团队正在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应用于车云通信安全,通过与奇瑞、长安等车企合作,推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落地量产车型。产学研不再是纸上谈兵,政策与产业需求正加速技术验证与转化。”
朱明浩也表示,在前沿的光电芯片领域,万集科技正通过联合中国科学院某所共同研发,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企业端同样加紧助力高校研究和人才培育。以万集科技为例,朱明浩提到,公司应用虚实融合技术为高校搭建自动驾驶虚拟测试环境,降低实车实验成本,提升研究效率。
“此外,我们还通过奖学金设立、联合研发、课题联合申报等模式,与同济大学、长安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交通运输优势高校合作。在人才培育方面,公司积累的海量交通数据与工程化能力,正成为高校突破实践人才培育瓶颈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为高校提供一整套‘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课程包’,让学生接触真实智能网联车辆算法的研发环境。”朱明浩说。
在汽车领域产学研深化的同时,也有从业者提出,目前汽车方面的产学研合作还面临着部分瓶颈,尽管校企合作成效显著,但挑战依然存在。
“汽车智能化的进程需要更多跨专业的技术人才,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仍然有待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但汽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还需要摸索出更加双赢的模式,从而构建起更长期更稳定的合作关系。”朱明浩表示。
“培育汽车产业人才要了解技术和产品是怎样通过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相衔接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产业赋能、生态共建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教育的闭环生态,为我们的汽车产业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战静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