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于4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修订《专利审查指南》,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等,明确人工智能参与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完善了人工智能专利“创造性”的审查标准。(4月22日光明网)
从ChatGPT的对话问答、Stable Diffusion的文生画作、Sora的视频生成,到今年春节DeepSeek的横空出世……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持续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参与到各行各业的创新生产中,一个新问题摆在各国立法机关面前:人工智能参与的发明创造能否获得专利保护?
在传统的专利体系中,发明创造的“创造性”通常与人类发明者的主观能动性紧密挂钩。然而,随着AI深度参与研发,从药物分子设计到算法优化,其发明创造的“结晶”往往是人类智慧与算法协作的产物。有鉴于此,如何界定AI生成发明的“创造性”和“权属”,成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共同课题。如今,中国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明确AI参与的发明可申请专利,同时细化“创造性”标准,既避免了因规则模糊导致的创新阻滞,又防止低质量专利泛滥,为AI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专利是技术转化的“通行证”,更是创新生态的“晴雨表”。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平均增速比其他技术领域快了172%,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700%。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的主要持有者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中国已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由于缺乏针对性规范,部分企业面临“申请无门”或“维权困难”的困境,明显限制了相关企业的发展。新规的出台,回应需求痛点,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国内企业的技术成果,更能吸引国际AI研发资源将目光向中国聚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放眼未来,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互动将更加复杂多元。AI自主发明、算法共谋创作、数据资产权属等新课题不断涌现,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持续创新。期待随着政策落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国将成为全球AI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为人类技术进步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