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廖冠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发布会上发布了《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的有效性研究:风险防范与效率提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深入探讨其在风险防范与效率提升方面的关键作用。
报告指出,国资监管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了监管精准化。研究以2018年以来国务院及省级国资委推行的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为场景,聚焦风险防范与效率提升双重维度。
2018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宣布启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推动监管方式数字化转型,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20年,该系统全面建成,实现了国资监管机构及所监管企业的全覆盖。该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建设内容:一是构建“3+N”国资监管数据资源库及指标体系,其中“3”指企业组织机构、“三重一大”决策、监管信息系统用户等基础数据库,“N”涵盖财务、产权、投资、党建等业务数据库;二是建立统一数据采集交换平台,基于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各级国资委之间、国资委与被监管企业以及与其他政务系统及外部数据库的数据对接;三是推动企业集团管控信息化协同,实施“穿透式监管”,根据不同监管需求,实现从集团到子公司的多层次覆盖,如资金监管直达底层,而部分业务则聚焦集团或二级公司。
从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与合规风险防控能力看,报告发现:针对传统监管方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滞后和监管能力不足三大痛点,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三重机制发挥作用:第一,打通企业内外部数据壁垒,使国资委能够全面掌握企业运营、财务及风险动态,显著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实现实时数据获取和动态监测,大幅提升监管响应速度;第三,通过嵌入企业业务流程,构建覆盖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研究发现,国资监管数字化转型将显著降低国有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
从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与财务风险防控方面看,报告发现:相较于传统粗放式监管模式存在的效率不足问题,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实时对接国企人财物、产供销等核心数据,实现了穿透式监管,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难题。该系统使国资委能够动态监测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将监管频率提升至实时水平;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风险企业进行智能识别和分类标注,实现精准监管,既降低了监管成本又提高了监管效能。研究证实,国资监管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报告还发现,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能显著提升并购效率。传统监管模式下,并购监管面临诸多挑战:并购流程复杂、目标公司(尤其是非上市公司)信息不透明,导致定价合理性难以判断;同时,繁琐的审批程序可能延误投资机会。数字化监管通过三方面改善这一局面:一是提升决策效率,将审核流程在线化、标准化,结合内外部数据库实现高效审批;二是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利用智能财务分析功能评估并购标的,及时终止高风险交易;三是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通过穿透式监管掌握全流程信息,既优化并购决策也促进后续整合。研究实证检验了数字化监管提升了国资委并购监管效能,并最终改善国企并购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