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引发公众关注,很多“刷屏”的短视频聚焦人形机器人“出丑”时刻:一个美女形象的机器人起跑后就滑跪,随后一屁股坐在地上,腿当场“骨折”;一款知名品牌的人形机器人也在起跑时摔倒,爬起来后跑得踉踉跄跄,最终未能完赛……看到这些镜头,有些网民在评论区冷嘲热讽,说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令人失望,不看好这一未来产业的发展前景。对此,业内人士怎么看?记者采访了三位人形机器人专家。
“我看到很多网民上周末预测,这周一股市的人形机器人指数会跌,但其实是涨的,说明半马比赛后,资本市场继续看好这个未来产业。”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教授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行者二号”获得机器人半马赛季军。在他看来,这场比赛把国产人形机器人的真实状态呈现给公众,我们要辩证看待目前的技术水平。
一方面,参赛机器人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至少有三个共性问题:一是续航能力差,绝大部分机器人的续航时间为30分钟—1小时,需要在比赛途中多次更换电池;二是机械设计和散热设计存在缺陷,导致部分机器人在比赛中出现机械故障、摔倒等情况;三是机器人生产的个体一致性有待提高,一些参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在装配后出现效果差异,表现不够稳定,在比赛后期发生了更多故障,导致机器人更换频繁。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属于“极限测试”,对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性能指标提出了极高要求。“有多少人能跑完半马?这次比赛有6款人形机器人最终完赛,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这个产业还处于早期阶段。”李清都说。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闫维新也指出,半程马拉松对人形机器人的要求很高,它们必须在长距离、复杂地形中持续稳定运动。通过举办赛事,主办方“倒逼”研发团队想办法突破三个技术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能源效率优化,研究如何在有限电池容量下延长续航,实现轻量化设计与低功耗算法的结合。第二个瓶颈是运动控制,机器人要凭借传感器、小脑运控算法等软硬件,具备应对不同路面条件的实时决策能力。第三个瓶颈是机械结构创新,如借鉴人类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开展仿生关节设计,达到材料强度与柔韧性的平衡。
“从产业链角度看,举办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可以带动产业链上游的关节模组、传感器、芯片、电池等供应商的技术升级,同时促进下游应用场景开发。”闫维新说,“所以网友们不能只看到机器人出丑的一面,还要通过马拉松比赛的带动作用,看到人形机器人正在突破一个个技术瓶颈的趋势。”
除了马拉松,其他竞技比赛也能促进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步。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负责人汪兵透露,他正在与上海媒体洽谈合作,计划举办一场面向全球科研团队的人形机器人拳击大赛。这一赛事可以测试机器人的动作灵活性和抗冲击能力,还能考验它们的“感知—决策—执行”链路的实时响应效率。在对抗型场景中,机器人要具备动作规划、柔顺控制、行为预测等多项关键能力,快速识别对手的动作,并做出闪避或反击。
这种格斗比赛不仅技术挑战性高,而且适合通过媒体直播,让公众了解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包括它们还不成熟、会出洋相的一面。闫维新认为,通过机器人赛事的直播和媒体报道,可以让公众直观了解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近况,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兴趣。
“目前,包括投资人在内的一些公众不看好人形机器人。我认为从不同立场出发,有不同的判断是正常的。”汪兵分析说,如果以短期回报为导向,人形机器人确实面临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落地慢的问题。但从技术演进趋势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连接通用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的关键接口。它不仅是人类模仿者,更是未来泛在服务和物理协作的具身智能平台。“作为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服务团队,我们对这一未来产业保持长期坚定的信心。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的科研团队、创业企业、投资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国产人形机器人向全球领跑地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