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1日讯(记者成琪、李冬阳)4月19日,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专题论坛上,北京电影家协会推出《2024年北京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首席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现场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现场发布《2024年北京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冬阳/摄
2024年,北京电影备案立项775部,占全国备案立项总量四分之一以上。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部中,京产电影占了4部;在55部过亿国产影片中,京产占了近三分之一;从票房来看,北京电影票房20.9亿,占全国总票房近5%。“北京不仅是全国电影创作的制高点,也是全国电影市场的风向标。”尹鸿说,“此外还有两个特别喜人的数据,一个是北京每个影厅单厅上座率是全国最高的;另一个是北京人均观影人次超过了1.8次,可以说一个电影在北京得到关注认可和欢迎,它就可以辐射和影响到全国其他区域。”
作为全国电影产业的中心圈,在北京注册的影视企业达到11000家,占全国影视企业的7.4%,大型企业和中等规模的企业比例高,其中上市公司有18家,大部分都是头部影视企业。年度票房前50的国产电影注册在北京的企业总量近300家。尹鸿认为,北京的影视企业不仅多,而且企业优质,有竞争力,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与北京市各个区域高度重视影视产业密不可分。
北京也是电影人才聚集地,北京电影家协会有1100多会员,这些会员都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平和专业水平。电影家协会主席成员中很多都是在京的电影艺术家,获奖人数也非常多。此外,还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有丰富的电影人才培养经验的教育部部属大学也都在北京,可谓是人才荟萃。
尹鸿指出,未来在发展当中如何来做到人才荟萃、创作活跃、市场繁荣,还是要进一步完善整个产业生态,“我们谈到很多指标前面都加了一个全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报告当中会说我们在全球都是高地,所以国际影视高地会成为下一步北京电影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