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面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中国进行了有力反制。日前,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上证·首席讲坛”发表演讲并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是最有底气也最有韧性进行反制的国家。近年来,国内循环建设取得进展,出口部门竞争力较强,科技创新成果和强大创新能力等都是中国的底气来源。
中美均受“对等关税”冲击
“对于特定的中国企业来说,‘对等关税’最大的挑战在于打乱了预期。”沈建光说,关税越高,企业转嫁成本就越困难。如果某些产品只有中国生产,最终承担费用的可能是美国消费者或企业;但如果美国能找到其他替代品,那么中国企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当前的政策也严重冲击了美国经济。中国企业作为美国消费市场和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美国与中国“硬脱钩”明显增加了自身经济滞胀风险。美国金融市场因此罕见出现了“股债汇三杀”,美元的信用也受到质疑。
目前,美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高点,2024年GDP增长了2.8%,股市、债市、通胀还有汇率也都处在高点。沈建光表示,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在“高处不胜寒”的背景下,面对冲击,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极难把握平衡;而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有巨大的空间可用来刺激经济。
中国对美出口额超5200亿美元。对于受影响的企业,沈建光建议:一方面可以转向国内市场。在一些商品消费领域,中国的市场规模已显著超过美国,如中国的汽车年销售量达到3100万辆,而美国约1600万辆。另一方面,“出海”和国际化仍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部分企业在本次关税风暴中已受益于海外布局。
政策与市场同向发力激活内需
对于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沈建光认为,中国有底气进行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内循环建设取得进展,消费大幅增长,后续政策储备充足;二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大幅缩减了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还对中美科技脱钩背景下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质疑进行了有力回应;三是自美国政府2018年首次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中国如今在全球市场的出口份额反而较2018年增加,出口部门竞争力很强。
从国内政策面来看,沈建光说,去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之后,中国宏观政策全面转向。在大规模债务置换的基础上,财政政策今年进一步担纲稳增长。“大力提振消费”被放在了今年工作的首位,政策重心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进一步表明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促消费与惠民生联动,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以及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
为支持短期受到影响的外贸企业,我国大型零售及互联网企业陆续加入助力出口转内销的行列。京东率先推出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
“基于对国内零售市场的洞察,京东发现,出口美国的产品虽然价格偏高,但品质优良。将这些优质的出口商品引入国内市场,性价比依然很高,特别是下沉到四五线城市、县城和农村等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沈建光说。
为中国经济转型争取缓冲时间
刚刚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4%,超出市场一致预期。然而,“对等关税”对中国出口影响较大,二季度开始经济运行仍将承压。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仍面临消费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低迷、地产尚未企稳、民间投资乏力、地方财政困难等挑战。
即使中国能够采取措施对冲美国高关税,就业下滑和通缩风险仍可能上升,沈建光认为,避免“硬脱钩”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缓冲时间。
与此同时,持续扩大内需的政策储备也必不可少。沈建光建议:
一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扭转负向财富效应,提升居民消费的收入财富基础。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及美国,房地产深度调整还导致了居民财富缩水。可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股市平准基金支持股市政策。加快推进闲置土地和存量房的收储,放开一线城市的限购限售政策,尽快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二是大规模划转国有资本到个人社保基金,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我国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内部差距较大,可统筹推进社保体系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和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等,进一步提高划拨比例,通过国有资本投资收益提高居民养老等保障水平。
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释放农村和农民工的消费潜力。
四是从宏观层面上,货币、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增加国内需求,夯实出口转内销的基础。稳定人民币汇率,有利于扩大内需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