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车流不息。自2015年挂牌以来,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秉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使命,推进一系列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面向新10年,我们将加强制度创新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不断释放先行先试改革红利和发展动力。”天津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剑楠说。
当好制度创新“试验田”
聚焦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拱门。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2022年5月,总部位于意大利的高利尔(天津)包装有限公司,在离岸贸易“天津模式”下完成首单离岸贸易结算,如今此类业务已经常态化开展。
“天津公司可以采购全球供应商的原材料,经由意大利、荷兰等境外制造基地装配后,直接发往泰国等海外销售目的地,收付汇贸易行为发生在天津公司。”高利尔天津公司总经理米尔科·图里纳说。
传统模式下,跨境资金流与物流必须一致,而“天津模式”则以外汇管理部门+属地行政主管部门+商业银行+离岸贸易实施企业的多方“现场办公会”形式批准相关业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作出明确部署,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浦阳说,这要求自贸试验区联合各个部门、领域和行业,在推动要素流动和产业准入的同时,推出一批系统性的改革举措。
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90颗卫星组成“气象星座”,每天产出数万条气象数据。“根据自贸试验区发布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和‘出境负面清单’,公司有选择地进行数据出境,降低经济和时间成本。”公司董事长李峰辉说。
10年来,这里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多项经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和生命力。”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朱长存表示,“这10年,我们一直在规则中打破规则。”
搭建产业培育“孵化器”
世界500强外资企业GE医疗2014年在天津布局磁共振基地,全球销售的每2台磁共振产品就有1台产自这里。去年,GE医疗天津磁共振基地正式挂牌成为GE医疗磁共振东半球总部,未来GE医疗将在天津基地增加投入5亿元。
在GE医疗中国副总裁陈和强看来,GE医疗天津基地的成长与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密不可分。
“自贸试验区允许在综保区外,开展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高端医疗器械全球保税维修业务,有助于我们探索适合高性能医疗设备绿色升级以及再制造的可行路径。”陈和强说,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让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10年来,保税维修模式逐步从天津自贸试验区内的综保区扩展到更多地区。

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飞机机舱内进行检测作业。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2016年,庞巴迪落户机场片区天津滨海新区综保区,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自主审批的第一个保税维修项目;2019年,保税维修在天津自贸试验区范围内落地并壮大;2025年,GE医疗获批在自贸试验区外、滨海新区内开展医疗器械保税维修。
目前,天津海特、庞巴迪等10多家企业获批开展业务,保税维修产品从飞机拓展到船舶、运输装备、海工装备等品类。
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自贸工作局副局长耿宾遥说,天津自贸试验区先后推出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等数十项创新试点政策,飞机租赁业务规模居全球第二。
汇聚全球要素“强磁场”
继海南和上海之后,天津自贸试验区成为又一处可开展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应用的地区。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院长郝继辉说,医院打通临床急需药品进口渠道,推动5款临床急需进口药品通过审批,让患者用药成本大幅降低。
这些年,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便利外籍人才流动: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流程持续优化,天津茱莉亚学院85%外籍教师通过自贸试验区便利政策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拓展至7个领域27项。

市民在天津茱莉亚学院户外舞台欣赏音乐会。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金融创新也在惠及诸多企业。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企业狮桥集团在政策支持下,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依托“金融+科技”手段,这家企业为更多司机精准画像,帮助他们和车队融资购车,有效降低购车门槛。
以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为代表的金融开放相关政策也是创新举措之一。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长孙勇说,FT账户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用户可灵活选择离岸在岸汇率及结汇时间,目前累计结算量已超1.15万亿元。
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王亚刚说,2024年,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天津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38%的进出口额,实际使用外资超过全市的40%。
“我们将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经验。”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滨海新区副区长梁益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