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黄一灵)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与全球金融服务机构嘉信理财联合发布《2024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整体得分为71.8分(以百分制计算),相比上一年的68.7分继续提升,这一结果可能源于高学历人群占比较往年提高、低分群体补足基础金融知识短板、居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等多重因素。
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历来是《报告》关注的一大重点。连续多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金融活动参与度不断提升,且参与金融行为数量越多的受访者金融素养往往越高。投资类行为对金融素养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具有金融投资经验的居民在各维度的金融素养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金融素养提升有助于更理性的金融实践,实践经验的积累反过来又能提高解决复杂金融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实践需要提供针对性的金融素养教育,打造立体化的居民金融素养提升体系。例如,对于金融参与高频且复杂的证券投资群体而言,可以增加对投资纪律、风险收益平衡等知识的宣教并加强风险提示,从而帮助其规避过度投机的行为。”高金教授吴飞表示。
与此同时,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推行,养老规划问题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报告》显示,金融素养较高的居民在与养老相关的多个层面均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包括金融素养较高的居民对养老准备的认知更充分、高金融素养群体的个人养老金开户和购买行为也更积极。
但《报告》也提出,与中国居民金融参与度和金融素养水平持续向上的趋势相比,长期财务规划仍是其表现较为薄弱的环节。在2024年的调研中,仅半数受访者表示拥有明确的长期规划,占比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从年龄细分来看,18岁以下和65岁以上群体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夯实重点群体在财务规划方面的金融素养对于面临老龄化挑战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务规划能为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健康带来积极而显著的变化,而为养老做准备往往是普通居民关注财务规划的首要驱动力。调研结果向我们传递了积极信号,持续普及金融素养教育能为居民深化以养老等目标为导向的财务规划和投资储蓄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行业可以优先聚焦青壮年群体的财务规划需求、提升其规划意识,并逐步延伸至一老一少的短板群体。”嘉信理财(上海)总经理Thomas Pixley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