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沪市“披星戴帽”的H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浙江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存在多项违规行为,上市公司及责任人员合计被罚款1230万元。其中一项违规行为显示,该上市公司错误使用“总额法”计算营业收入,导致2022年半年报存在虚假记载。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确认营业收入时,必须保持审慎原则。
上市公司确认营业收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总额法”与“净额法”。至于适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主要以上市公司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为标志进行区分。如果是主要责任人,则以总额法确认收入。比如产品由上市公司生产,销售所产生的收入可确认为营业收入。如果仅为代理人,则按净额法进行收入确认。比如上市公司销售的是其他企业的产品,就不能将所有产品的销售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而只能将代理费用等确认为营业收入。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选择总额法还是净额法确认收入,对营收数据会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H公司在辩解中声称,错误使用总额法确认收入,是由于对会计准则适用理解存在偏差,无主观虚构业务、虚增收入的行为。但由于确认收入的方法不对,也导致其2022年半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进而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罚,个中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
事实上,因上市公司自身原因导致确认收入出现错误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某上市公司在2018年签订了4个重大合同,金额近1.6亿元,但在当年未实现回款且未开具发票的情况下,该公司仍将合同金额确认为收入。银行账户未收到款项,却确认为收入,仅凭一纸合同,该公司虚增营收近1.6亿元,这无疑涉嫌财务造假行为。另有D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因签订的合同无法执行,却仍将部分收入确认为营收,这显然缺乏依据,其出具的年报也涉嫌虚假记载。
因确认收入存在问题或错误而“埋单”的案例并不少。比如多家拟上市企业因营业收入确认问题,其(首次)IPO被否决。像恒安嘉新、中公高科养护、北京合纵科技等都是典型代表。还有些公司因营收确认错误,导致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从而招致监管部门的处罚。除了上述的H公司外,科林环保也曾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上市公司营收确认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其披露数据的准确性,更关系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而且,这还可能对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产生误导。因此,上市公司在确认营业收入时,保持一份审慎的心态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就可能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但在现实案例中,既不能排除有的上市公司确认营收出现错误是由于对会计准则适用理解真的存在问题,也不能排除某些上市公司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通过错误的确认方法虚增营业收入、粉饰业绩。因此,对于上市公司出现营收确认错误的现象,不可等闲视之。
基于此,个人建议:一是年报审计机构须把好关。审计机构在提升自身职业胜任能力的同时,也要把好审计关,特别是对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不能放过任何疑点。二是如果确认方法存在问题,那么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一般会存在虚假记载。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除了责令其改正之外,对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从严处罚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