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日前表示,我国高度重视开源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加强与各方协同配合,在开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培育、行业推广应用方面展开积极探索。针对深化开源教育,下一步需从科研教育、人才评价、赋能产业三方面进一步发力。
熊继军是在近日举办的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站)活动上作出上述表述的。他表示,我国将开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推进,支持底层共性技术向下扎根、前沿技术引领向上生长、工程技术标准向深运用,取得了积极进展。
针对深化开源教育,熊继军建议,一是让开源在科研教育中“活起来”,鼓励将开源纳入学生的通识教育体系,打造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开源工程师队伍。二是让开源在人才评价中“用起来”,营造认可开源成果、鼓励开源共享的良好氛围,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三是让开源在赋能产业中“实起来”,创新以开源为抓手的产教融合机制,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开源课题,支持学生主导、发布开源项目,依托开源社区“揭榜挂帅”,在解决产业堵点中实现个人价值延伸。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嵘表示,高校在开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精神弘扬中肩负着关键使命。清华大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生态,并以技术驱动开源生态建设,推出了IoTDB、CodeGeeX、ChatGLM等开源项目。
围绕系统化推进开源教育,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布“校源行”2.0,聚焦“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从学习者到参与者最终成为贡献者的成长路径。该评价机制涵盖评价场景、标准方法、数据支撑与工具平台,强调项目参与、代码提交、文档撰写、社区运营等实际成果,既保留了传统学历、论文等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又为开源人才识别提供了有力补充。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式宣布组建首批“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试点工作组”,工作组将围绕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协同等方向进行探索,形成一批实践范例。
此次活动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主办。据介绍,开放原子“校源行”自2023年4月2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航。目前,经过大量探索和实践,活动已逐渐形成一套在高校推广开源的特色模式,并建立、积累了优秀的师资、课程、活动体系、实践项目等资源。此次“校源行”2.0的发布,标志着全国高校开源教育推广走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