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发布《2024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江苏省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046.2亿元,较上年增长6.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这一成就标志着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纳入“深海科技”,并将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
江苏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和海岸线,分别为3.75万平方公里和954公里,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海洋经济各领域中,海洋船舶工业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江苏造船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实现显著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8.3%、48.8%、49.9%,行业增加值达380.8亿元,占全国27.8%,排名全国第一。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山东、福建、浙江等省份相比,江苏海洋经济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江苏沿海海堤外滩涂面积达750万亩,占全国滩涂面积1/4以上。
“江苏海岸线主要以滩涂为主,制约了港口航运、海上石油开发等大型项目的实施。”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
同时,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和连云港),缺乏竞争力较强的海洋中心城市,且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偏低、增速相对较慢。
“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地在海洋产业领域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链配套体系,企业相互之间也没有在产品生产环节上形成更加细化的分工与合作。”李洁说。
此外,江苏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科教大省的优势在海洋领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海洋领域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核心关键技术自给率偏低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为了激发“蓝色潜力”,江苏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推动海洋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变,加快海洋产业智能化进程。截至2024年底,全省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水下智能装备、海洋信息产业等新赛道、新业态发展提速。
另一方面,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高科创资源集聚度,培育涉海科技型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到2035年,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为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世界级城市群、沿海生态屏障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还对江苏沿海的三地进行了差异化定位。南通被定位为“江苏开放门户”,建成“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加强国家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南通启东、如东海上风电场建设,打造国家级综合能源产业基地等;盐城要做亮东方湿地等生态品牌,推动跨国的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连云港要持续推进“国际枢纽海港”建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按照江苏的规划,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1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
今年,江苏将继续加大海洋经济发展力度。一方面,用好专项资金,持续将“十大海洋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新技术应用,加快建设高水平涉海科技创新平台。
另一方面,启动编制《江苏省“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并加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力度,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海洋产业。
此外,江苏还将指导和支持省沿海开发集团,通过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十大海洋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