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操子怡)今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了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继2021年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后,升级获评为江苏全省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成为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
短短两年时间,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成功将范围1、范围2的碳排放减少了90%,范围3的碳排放减少了65%,整个水资源使用减少15%,比原定2030年的目标提前了八年。近日,上证报记者走进了这座位于无锡的可持续灯塔工厂,了解无锡工厂升级跃迁背后的成功之道。
精益为本,高效运营迈向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5年1月,“可持续灯塔工厂”全球仅25家,其评估将碳减排视为核心指标,入选企业需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度的碳排放降低。这要求工厂从采购、生产、使用到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表示,“精益是供应链的基础,可持续也是精益的一种体现,用更少的能源消耗产生更大的效益。”
许多企业一谈可持续发展就担心投入过大。但实际上,将精益管理的理念融入其中时,会发现既能减碳,又能实现成本优化。张开鹏以施耐德电气上海物流中心举例,过去在运送数十万种产品时,操作员凭经验选择包装箱,导致平均40%的包装空间被空气占据,且需填充大量塑料气泡、泡沫等材料。团队通过开发软件,当客户订单输入后,系统自动匹配最优包装箱尺寸及产品摆放方案,为此包装箱的用料减少20%,填充物和运输运费减少,动用的车辆也少了。
这种精益化的绿色理念已融入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的日常运作中。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总经理史益平表示,施耐德电气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双赢模型,实现信任数据共享和平台合作,让更多供应商参与脱碳。在工厂运营中,施耐德电气会从小处着手,通过一些方式减少水电气能源的消耗。“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有的接待都取消塑料包装的矿泉水,已经有两年了。”
生态协同,绿色转型从“成本项”变“增长引擎”
“可持续灯塔工厂”不仅自身要实现低碳化的发展,也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碳减排进程。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朴锦向记者表示——从数字上说,施耐德电气自有工厂、物流中心产生的碳足迹,占整个价值链产生碳足迹的比例低于10%,超过90%来自供应链上下游。
为带动供应商减碳,施耐德电气在2021年启动了供应商“零碳计划”,旨在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全球1000家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运营层面碳排放降低50%,其中包括270多家中国的核心供应商。
朴锦介绍道,2021年计划启动初期,大部分供应商对碳足迹计算、披露等都比较陌生,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供应商在减碳意愿、减碳能力方面也参差不齐。施耐德电气制定“三步走”的策略,分阶段赋能供应商。首先,搭建覆盖供应商的碳足迹管理数字化平台,支持碳排放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其次,通过举办碳管理工作坊,实地参观施耐德电气工厂,普及碳管理知识。第三,提供EcoStruxure能效管理、电气化改造等技术解决方案,以及精益生产、数字化方面的咨询服务助力其落实节能减碳。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施耐德电气“零碳计划”的全球1000家供应商实现了平均减碳40%,中国270家供应商实现了平均减碳42%。
“减碳不是单向的要求,而是帮助供应商建立技术、管理的综合能力。我们还通过头部供应商的带动效应,推广成功经验,扩大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也认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绿色转型从‘成本项’变成‘增长引擎’。”朴锦说。
据了解,受益于“零碳计划”,一些中国供应商也获得了更多市场机遇。施耐德电气与天津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20多年,在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公司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全方位升级,近年来已经开始进军东南亚与印度市场。除此之外,在施耐德电气的助力下,上海新通联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值减碳已达到53%。
张开鹏表示,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拥有2万多家供应商,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实践、解决方案来推动整个社会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可持续,共同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