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21日电(记者杜康)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2025年应当是足够特别的一年——蛇年春晚上,宇树机器人惊艳亮相,丝滑地转着花手绢的人形机器人完成了一次行业维度的“全民科普”。近日鸣枪开跑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更是热闹非凡,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挑战。虽然意外情况和搞笑状况不断,但是敢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中国人形机器人们,正在距离产业越来越近。
一片热闹红火背后,关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其实仍然存在不少分歧,行业也正在遭受一波否定与非议。
“乌云之下”的人形机器人
3月末,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表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楚,“正在退出具身智能”。这位投出了滴滴出行、饿了么等项目的一级市场资深投资人言论一出,掀起市场千层浪。
几乎同时,上海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被爆经营不善,遭遇困境,已经欠薪多日,折射出人形机器人整个行业在商业化落地和可持续经营上仍存在难题。
此外,备受瞩目的海外人形机器人头部初创公司Figure近日也被传出夸大了与汽车厂商宝马的合作。据宝马发言人透露,截至今年3月,宝马南卡罗来纳州工厂部署的Figure机器人仅在非生产时段运行,在车身车间练习拾取和放置零部件。此前,Figure的商业协议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在美国首批实际应用案例之一。
“乌云”之下,人形机器人新发布、新融资依然不断。据商业信息服务提供商IT桔子的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54家企业共获得60.46亿元融资,融资企业数量和规模已超过2023年和2024年两年总和的1/3。
显然,关于人形机器人当下“值不值得投”的时机问题,市场存在分歧。但行业也有比较明确的共识,多位投资人和人形机器人企业均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人形机器人距离商业化落地,至少还要5年时间。
记者采访获悉,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堵点,目前主要聚焦在商业化场景不明晰、训练数据缺乏等。
目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厂商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以智元机器人为例,今年1月份,智元机器人宣布其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并表示2025年计划出货数千台。不过,记者了解到,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仍然聚焦在教学、展览、表演等方面,难言真正产生商业应用价值。
应用场景方面,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理雷铠宁表示,短期并不看好工业场景。“之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就是工业和家庭两个场景。在工业应用中,人们希望机器人可以先从一些重复繁琐,或是危险性较高且不是特别复杂、精度要求不高的任务做起。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工业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机器人是各式各样的机械臂,可以做简单的焊接或者分拣动作,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搬运动作,人形机器人还难以胜任。工业追求极致的高效低成本,人形机器人的很多零部件对于工业应用来说完全是冗余。所以很多人把目光转向了服务业,转向了家庭场景。”
但视野转向家庭场景,雷铠宁表示,行业也在纠结一个问题——“你愿意花十几万买个机器人在家里干活吗?”另一方面,“十项全能”可以洗衣做饭带孩子的人形机器人,似乎相较于工业场景来说,更加遥遥无期。
训练数据的缺乏,是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另一大痛点。“大模型训练用的数据很多是从网络上获取的。这与人形机器人有很大不同,训练机器人需要的是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真实数据。”擎朗智能CEO李通列举了无人驾驶的案例。“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离不开数量庞大的行驶在路上的汽车收集回来的数据。”相似的问题抛给人形机器人行业——哪里寻找如此庞大数量的人形机器人用来收集数据?
“这其实陷入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怪圈。在人形机器人大量普及之前,能够获取的数据有限;而数据的不足,又会限制人形机器人的扩大应用。”李通说。
创业者: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虽然面临种种不确定性,但不少创业者选择了坚定前行。“作为创业者,我们是‘因为相信,所以看到’;很多老百姓,包括投资人,是‘因为看到,所以相信’。这是两个不同的逻辑,都没有错。”李通表示。
成立于2010年的擎朗智能已经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经营十余年,累计部署超10万台配送、清洁等专用型机器人。每天下午,装满机器人的集装箱都会从擎朗智能的工厂出发,运往世界各地。“这些机器人不仅是服务助手,也是数据入口,每天产生数亿条环境感知数据、数千万次人机交互记录。”李通表示。
李通讲述了自己在机器人领域的创业经历:“刚开始做机器人的时候,没有投资人关注我,他们不觉得这是值得投资的项目;2015年,人工智能迎来一波爆发,开始有人关注这个赛道,也愿意投资;2018年资本寒冬,大家觉得机器人投了两年没有任何产出,我们融不到钱,差点死掉。此后,又经历一轮资本潮汐,2023年,随着大模型的火爆,机器人重回投资人视野。所以,对于资本的波峰波谷,我们深有体会。”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多年积累的经验,为擎朗智能“进军”人形机器人打下根基。李通提到,在大规模商业化的实践中,擎朗智能也更了解客户的场景需求。擎朗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XMAN-R1以“岗位化”为设计理念。
“与其遥遥无期地等待能够全能机器人,不如先让人形机器人做明白一件事,率先在这个场景中让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这样一定会缩短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时间。”李通说。
对于行业面临的数据难题,有创业者选择了开源的方式,联合行业一起,开发更多可用的数据。
前不久,上海机器人企业傅利叶智能正式发布其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并同步开放涵盖物料清单、设计图纸、装配指南、基础操作软件在内的完整本体资源包,帮助开发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N1的完整复刻。今年3月,傅利叶智能还正式发布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ActionNet,并推出覆盖采集、标注、训练、评估的全流程工具链。
傅利叶智能以医疗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起家,外骨骼机器人曾在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后以“钢铁侠”的形象火了一把。傅利叶智能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由于在医疗领域的积累,傅利叶智能将探索更多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场景应用。
创新不止,风险与机遇并存
“今天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逻辑没那么清晰,是因为技术还没有解决,然而,如果技术都解决了,那这个行业应该已经不是早期了。”李通说。
“我们最终觉得,公司想做发展,需要做增量市场,不能只做存量市场。如果只盯住存量市场和现有的‘蛋糕’,未来只能分到更小更细的市场。”有人形机器人创业者对记者表示。
面对未知和风险,中国的创业者各自探索,奔赴心中的“星辰大海”。资本同样用“脚”投票,围绕人形机器人,当前资本活动可谓相当活跃。进入4月份,仅仅半个月的时间,星海图、蓝芯科技、星尘智能等十几家具身智能企业获得融资,覆盖机器人本体、零部件、视觉处理等领域。
最近一个月,凯辉资本频繁出手,先后投资了两家人形机器人领域企业——星海图和维他动力。据了解,这两家公司均由凯辉基金旗下VC系列产品线——凯辉创新基金出资,这只基金曾投出了拼多多、Chime bank(美国一家数字银行)等项目。最近的出手,也成为这只欧元基金投资“中国未来”的一项注解。
不过,有市场观点认为,当下人形机器人项目已经存在泡沫,估值已经偏高。“我们去年接触的深圳一个项目,今年估值已经涨了10倍。”面对“泡沫”,部分行业人士却也坦言,“泡沫”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对于一级市场投资来说,很多项目也是“高赔率、高回报”的。
当然,也有投资人认为机器人本体项目估值已经太高、风险过大,选择暂避锋芒转而投向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即使人形机器人最后落地应用慢于预期,这些零部件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这还是属于一个降低风险的举措。”受访者说。
“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对行业存在分歧很正常。由于资本不同的风险特征,做出不同的投资决策也很正常。我们呼吁更客观看待行业,短期不要太过乐观,长期也不要太过悲观。”李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