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沛原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明确采集责任,优化精简采集指标和评价规则,提升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水平。
受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基石。
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农户信贷档案和评级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体系,有利于提高普惠金融可得性,也促使金融机构丰富产品体系,增强金融产品多样性。
另一方面,长期信用记录机制也有利于增强农户契约精神,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减少金融机构风险压力和风控成本,推动更多信贷资金向农村倾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现实困境。
“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缺乏全国统一定量指标,导致各地金融机构大多自定标准,且偏重‘软性’道德评价,忽视经营数据等‘硬性’指标,导致评级结果主观性强、公信力不足。”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乐清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行政经理包亨定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涉农信用数据分散于金融、农业、财政、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归集标准和共享平台,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全面评估主体信用。
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方面,目前,桂林银行同涉农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程度需进一步提高。虽已开通与大数据局牵头建设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账号,但仅有纳税A级客户名单查询接口实现对接,其他需要数据源单位批准的接口均未对接成功。
除上述堵点外,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核心瓶颈还有哪些?金融机构如何破题?
在“点”上深耕
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工作作出部署,经多年努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各地取得一定成效。以陕西为例,截至去年末,全省累计评定信用农户63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覆盖率达100%。
不过,不同区域信用环境差别较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完整信用记录,部分农户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逾期还款、逃避债务等现象,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重视问题才能逐个击破。上述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持续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线下金融服务网络,以轻资产下沉方式突出抓好“乡—村”两级网点建设,在乡镇按“1+3”人员配备设立小微支行,架起县域支行和农村服务点联系纽带。
“在行政村,我们把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设立在农民家中,激励合作站长协助桂林银行工作人员补充村庄基本情况和农户信用信息,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在信贷资源配置上的激励作用。”上述负责人补充说。
“整村授信”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此基础上,我行正推进升级版,推行‘无感授信、有感反馈、随时用信’模式,对符合‘负面清单’外的农户自动给予基础授信,并基于道德荣誉、资产状况等差异化增信,覆盖全市528个示范村,预授信覆盖率超90%。”包亨定介绍,此外,乐清农商银行还创新信用贷款服务,推出纯数据驱动“普惠贷”等产品,实现“零次跑”秒贷体验,提升信用贷款转化率。
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持续夯实信息采集这项基础工作。基于此,在整合涉农信用数据方面,金融机构也采用创新手段,并尝试与地方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征信机构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在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的浙江,包亨定向记者介绍,乐清农商银行通过整合政府公共数据(如社保、公积金、农业生产信息)与行内数据,为全市32万农户建立360度精准信用画像,依托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浙里贷”平台实现信用数据动态更新,提升信息共享效率。
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数据归集流程,覆盖土地承包、补贴发放等关键涉农数据,减少信息孤岛问题。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兰溪农商银行则强化政银联动,积极开展多边战略合作。在总行层面,通过与农业农村局对接,获取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合联会员等农业经营主体清单。在支行层面,积极与各乡镇供销社对接,全面掌握辖内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变化情况。
在涉农数据分析及整合上,为了解及控制涉农个人经营贷款业务风险,桂林银行从外部平台引入农业保险信息,用于辅助涉农贷款产品“富农贷”业务风险判断。
据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保险信息来源于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平台通过与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建立系统对接获取信息。
农业保险信息的引入为“富农贷”业务开展提供决策辅助信息,经营机构可依据客户缴纳的农业保险数据信息判断客户经营情况,审批部门可更全面了解客户风险状况,减少信息差,助力业务发展。截至2025年3月末,农业保险信息服务客户数超千户,辅助审批贷款金额近千万元。
在“线”上延伸
由于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涉农主体在办理金融业务时时常遇到问题。为解决农户信用信息分散、农户信用贷款门槛高等难题,金融机构做了大量工作。
“我行总分支三级联动,在政银党建共建和‘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基础上,组建‘支部书记+党员+村委+客户经理+站长’先锋工作队,走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上述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广泛收集村人口、户数、务工状况、特色产业等信息资料,对重点村镇材料整合建档。
除上述工作外,桂林银行通过加快信用村(镇)建设步伐,与多地政府签署信用村政银合作协议,联合村委开展信用户评定,推动特色产业村转化为信用村,给予优惠贷款利率、优先申请贷款贴息、提升贷款额度、产业集群批量授信等政策,让产业与信用互促共进。
在包亨定看来,乐清农商银行在创新信用评价差异化信贷产品及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已形成较成熟的实践模式,通过信用评价与数据驱动有效降低融资门槛和利率成本。
“在降低融资门槛路径上,乐清农商银行通过‘数据整合—动态画像—模型应用’闭环体系,系统性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与运营成本。”包亨定表示,在多维数据整合方面,夯实信用评估基础,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动态信用画像方面,实现风险精准分层,优化利率定价机制;科学化信用评价模型方面,驱动流程降本增效,构建普惠金融生态。
以上举措,可有效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真实性与可追溯性,破解传统农村金融依赖抵押物和“熟人社会”的局限性。
在“面”上扩展
在受访者看来,农村信用体系不断推进,能帮助金融机构构建多维信用画像,减少银行与农村经济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破解传统抵押依赖、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扩大农村金融覆盖范围,将资金优先配置给信用良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
因此,如何因地制宜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当下金融机构探寻的路径。
上述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准备深化“政务+产业”数据融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对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数据平台,更便捷地获取政务数据,并通过建立较完善的农户授信审批模型,精简农户授信材料,降低农户贷款门槛进而提升贷款积极性,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兰溪农商银行普惠零售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该行将持续深化“家庭财金助力扩中项目”,以财政贴息政策撬动金融资源向扩中家庭倾斜,通过“走访建档—普惠签约—贷款发放”三步走,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我行将在绿色农业、低碳发展、乡村振兴三大领域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包亨定表示,其中,乐清农商银行计划扩大“碳足迹挂钩贷款”应用范围,将碳排放指标与授信额度、利率优惠深度绑定,重点支持电力电气、石斛种植、海水养殖等低碳产业链。同时,完善绿色客户标签体系,依托“碳均论英雄”数据平台,为4万余家企业和5000余户绿色农户精准分类,实现金融资源向低碳主体倾斜。
毋庸置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计划已铺开,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做实’尤为重要,我们将持续深化政银协同、完善数字基建,推动信用红利向乡村振兴全领域渗透。”包亨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