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3万亿元关口仅半年后,ETF规模再创新高。据公开数据,ETF市场规模在近期首次突破4万亿元,是继2024年9月首破3万亿元后,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总规模快速增长背后,当前共有6只权益ETF的规模突破千亿元,“百亿”队伍更涵盖72只产品。展望后市,有业内人士认为,ETF发展仍面临产品同质化、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等问题,且规模有望进一步向宽基集中。还有观点指出,ETF规模突破历史新高背后存在结构性机遇。
首次站上4万亿元大关
据Wind数据,4月17日,ETF规模达4万亿元,也是该类产品首次站上4万亿元大关。截至4月18日收盘,ETF规模达4.01万亿元。
近年来,ETF规模屡创新高。回顾此前,2020年10月,ETF规模首次破1万亿元大关;2023年8月,ETF规模突破2万亿元;2024年9月,ETF规模站上3万亿元关口。换言之,距离突破3万亿元后仅半年有余,ETF规模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具体来看,当前共有6只ETF的规模突破千亿元,分别为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截至4月18日,6只ETF的规模依次为3757.12亿元、2599.62亿元、1906.83亿元、1649.54亿元、1647.76亿元、1089.3亿元。包括上述6只产品在内,当前共有72只ETF规模超百亿。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认为,指数化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产品创新和市场生态建设是主要推动力。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近期出台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措施。同时,中国证监会推动了ETF注册发行的简化流程,提高了产品上市速度,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其次是市场需求。随着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工具的认可度提高,ETF等指数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对指数化投资的配置比例逐渐增加,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再者是产品创新。在中国证监会、交易所和基金公司共同努力下,市场不断推出新的ETF产品,如中证A500指数、科创200指数、自由现金流ETF等,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是市场生态。在交易所、指数编制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多方协作下,共同提高了投资者对指数化投资的认识和接受度,推动了指数化投资生态的完善。”赵云阳说道。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当前仍有超30只ETF提交注册申请待获批。若相关产品获批发行上市,ETF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突破新高后存结构性机遇
在ETF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国家队”也在近期公开表示已增持部分ETF。
4月7日,中央汇金公司公告称,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A股配置价值,已再次增持了ETF,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同日,中国诚通旗下诚通金控和诚旸投资增持ETF和中央企业股票,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与此同时,中国国新旗下国新投资有限公司也增持中央企业股票、科技创新类股票及ETF,积极支持关键领域科技创新,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国家队”的增持,无疑为ETF市场的发展注入信心。不过,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指数化投资发展仍面临部分问题待解。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当前,指数化投资面临三重核心挑战。市场波动性方面,近年来全球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被动投资“下跌时满仓硬扛”的特性导致回撤控制难题。跟踪误差管理层面,成分股停牌、汇率波动、大宗交易冲击成本等因素导致部分ETF跟踪误差相对较高。另外,产品同质化竞争尤其突出,深层矛盾在于产品供给与投资者真实需求错配,个人投资者需要更具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工具,机构客户渴求定制化指数却受制于产品开发机制。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提到,目前我国ETF仍以A股宽基和行业主题为主,部分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策略类和跨境类的股票ETF、商品ETF等还有较大的开发创新空间。虽然我国已经推出了一些风险管理工具,但与海外市场相比仍不够丰富,如股指期货、ETF期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的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需求。
随着ETF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这类产品后续发展趋势又如何?赵云阳表示,有几个趋势值得重视。一是规模进一步向宽基集中。美国的标普500ETF、全美ETF等宽基ETF规模在万亿美元级别,国内的宽基ETF从2023年开始增速显著加快,但体量目前还较小,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二是产品创新空间巨大。例如运用期权的下跌保护、备兑增强等策略ETF,透明模式的主动ETF等,近年来海外发展迅速,是新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三是重要的细分科技布局越来越多。随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等技术的突破,细分科技方向的ETF将有巨大需求。
郭涛认为,ETF规模突破历史新高背后存在结构性机遇。宏观经济层面,全球利率下行周期催生资产配置转换需求,ETF规模逆市增长的趋势,显示其“越跌越买”的资产配置逻辑获认可。政策维度看,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范围扩大,保险资金权益配置比例松绑,两者合计为ETF市场带来超万亿增量空间。市场结构演变中,机构投资者的配置型需求推动ETF向“流动性蓄水池”转型。
在郭涛看来,未来ETF演进将呈现三大趋势:产品创新进入“微赛道”时代,如专精特新、ESG因子加权等特色ETF占比或将突破20%;运营模式向“投顾驱动”转型,智能算法结合客户画像的定投组合服务覆盖更多投资者;全球化配置需求激增,中日韩ETF互通、沪港深ETF等跨境产品规模有望在未来三年翻番,若QDII额度扩容也将催化更多境外资产配置工具落地。
北京商报记者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