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深度变革之下,广东保持近10年的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的位置可能在今年有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今年一季度各省份汽车产量排名中,安徽以76.17万辆位居全国第一,超过第二位的广东(66.51万辆)近10万辆,领先优势相比1~2月的数据扩大。
在新的统计规则之下和随着产业生态进一步扩张,安徽有可能在今年超过广东登顶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省的位置。
安徽从“跟跑”到“领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汽车产量前十位省份依次是广东、安徽、重庆、江苏、山东、上海、陕西、浙江、吉林和湖北,产量分别是570.74万、262.03万、254.01万、225万、183.81万、180.75万、175.35万、169.22万、150.7万和138.91万辆。
广东在第一的位置上已近10年,自2016年以来,其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而且产量持续增大。不过,今年以来,其数据开始落后于安徽。1~2月,安徽和广东分别生产44.48万和37.65万辆,差距为6.83万辆,而1~3月差距扩大到9.66万辆。

3月27日,在2025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上,安徽省工信厅副厅长施力表示,今年前2个月,安徽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实现44.5万辆和23.4万辆,位次进一步跃升,双双成为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对于安徽对广东的超越,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冯雷向第一财经分析表示,安徽超过广东的直接原因是统计口径调整与产业布局红利。
首先是统计方法发生变化。2025年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从“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此前比亚迪等车企在安徽的产量被计入广东(如深圳总部),而2025年起产量归入安徽,直接推高安徽数据。
其实,在统计口径调整之后,比亚迪目前几大超级工厂所在省份的汽车产量都大幅提升。不仅是安徽省,湖南省和河南省今年汽车产量也实现大幅增长,1~3月,湖南以36.84万辆位居全国第十,河南省35.53万辆位居全国第十二。
不过,冯雷还表示,安徽的超越也得益于其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安徽2025年1~3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2万辆(占全国12%),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313%,远超广东的21.71万辆。比亚迪合肥基地(2025年规划产能132万辆/年)、蔚来等企业贡献显著。

安徽的汽车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发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大潮下,被确定为“首位产业”迅猛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2024年,安徽省汽车产量分别是150.28万、174.69万、208.8万和262.03万辆。
冯雷认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有几大优势,首先是产业链集群优势,总体形成合肥、芜湖双核驱动,滁州、淮南、马鞍山、安庆、蚌埠、六安多点支撑的格局,产业链覆盖整车、三电、智能驾驶全链条,280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是头部整车企业集聚,比亚迪、蔚来、奇瑞、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厂,形成“产业狼群”效应。再次是政策前瞻性,全国首部省级新能源汽车法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落地,进一步推动产业生态形成。
汽车强省新旧分化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汽车产量“十强省”排名的巨变进一步说明产业变革的深远影响。除了安徽超过广东登顶第一之外,湖南首次冲进了前十,河南也位居第十二位,而老牌汽车重镇吉林、湖北等省份降至十名之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1~3月,吉林和湖北汽车产量分别是35.63万和32.16万辆,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1.93万和9.94万辆,分别位居全国第十一和第十三。2024年,吉林和湖北分别以150.7万和138.91万辆位居全国第九和第十,这一产量相比其高峰期几近腰斩。
造成这一此消彼长变化的就是地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布局。
从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排名来看,前五位都不是传统汽车强省。1~3月,安徽、陕西、江苏、湖南、浙江分别生产新能源汽车37.92万、31.79万、28.83万、23.13万和23.09万辆;此外,山东和河南分别生产21.07万和16.76万辆,也挤进了十强。
传统汽车重镇也有转型成功的案例。比如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为254.01万辆,超过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广州。今年一季度汽车产量十强省中也有转型亮点,北京以38.73万辆位居第七,在持续调整近10年后重现增长势头。
2016年,北京汽车产量达到237.95万辆,此后北京汽车产量下滑,2023年仅100.27万辆。但在2024年,北京汽车产量回升至114.54万辆,今年一季度以38.73万辆又回到十强。
冯雷表示,小米SU7上市9个月交付13.5万辆,2025年目标30万辆,小米汽车的市场反馈直接拉动了北京汽车产量。
不过,他认为,北京汽车产业目前处在新旧转换的“过渡期”,一方面,传统车企转型压力较大,部分品牌盈利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小米、理想、华为智选等新势力崛起,从“代工依赖”到“全栈自研”,纯电(小米 SU7)、增程(理想 L9)、氢能(北汽福田重卡)多元并存。
冯雷表示,目前,除了安徽之外,陕西、江苏、山东、湖南和河南的汽车产业增长势头不错。其中,在比亚迪西安基地带动下,陕西作为黑马,增速领跑。依托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理想、比亚迪)的江苏,以及依托潍柴动力、中国重汽推动商用车转型的山东稳中有进。在年产60万辆的长沙比亚迪基地和年产70万辆的比亚迪郑州基地带动下,湖南和河南形成了中部崛起。
冯雷认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重点区域分化逻辑是新兴省份(安徽、陕西、湖南等)通过土地、政策红利吸引头部企业,快速形成产能扩充,但受市场波动和主机厂车型及产能布局影响较大;传统省份(广东、吉林等)原有品牌形象固化,面临转型阵痛,步入新旧动能接续调整阶段,需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补足智能化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