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站在十字路口,将在二季度逐步走向实质性宽松。进入4月,美国 “对等关税”的落地并没有带来美国政策,特别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降低,反而走向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市场将目光再次聚焦中国4月底即将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期待中国的逆周期政策助力自身经济增长的确定性,为全球的不确定性注入来自中国的确定。本篇报告试图给出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季度前瞻判断。
内外兼顾下,中国货币政策将在二季度从宽松的序曲渐进走向实质性宽松,配合财政政策协同发力。
货币政策优先目标将逐步过渡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结构与总量工具将双重发力。25-50BP降准很有可能在4月政治局会议前后落地,20BP左右的降息也可能在5月或者6月到来。3月MLF的续作时隔一年重回净投放,当月买断式逆回购同样实现净投放,这是重要的政策信号,代表流动性已掠过最紧张时刻,是货币重启宽松的序曲。当下的货币政策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二季度将逐步完成切换,走向实质性宽松。
货币政策优先目标从金融稳定、汇率稳定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展望2季度,内部和外部可能都将出现新的边际变化。从内部来看,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可能给中国出口带来一定冲击,中国经济增速可能阶段性放缓,并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从外部看,基准假设下,美联储将在6月再次开启降息,汇率压力可能随之缓解。中国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内外兼顾之下,天平可能将向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倾斜,目标排序再次完成切换。
货币政策将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保持流动性充裕。近日,财政部公告,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将于4月24日开始发行。5月23日将首发50年期特别国债。4月即将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可能推动现有财政政策加快落实。这意味着政府债券发行的节奏可能在2季度进一步加快,为后续新一轮增量财政政策留足空间。
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息可能渐进落地。
公开市场操作:二季度可能延续MLF净投放、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央行也可能再次开启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操作,配合政府债券发行。这也是观察货币政策进一步走向宽松的重要政策信号。
降准:可能在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前后落地,幅度可能在25BP-50BP之间。进一步支持信贷扩张,并节约银行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向将聚焦外贸、消费和科技。有可能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对现有的工具进一步优化。可能调降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资金利率,引导信贷投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降息:可能在美联储再次开启降息进一步确认之后落地,大概率在5月或6月。本次降息时刻更像是2024年的7月,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基本已成定局;或是2023年的6月,预判美联储大概率在连续加息之后首次暂停加息。本次降息可能将调降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20BP左右,并引导LPR跟随下调。如果更加兼顾汇率稳定,央行也可能采取不一样的降息,即保持政策利率不变,单独引导5年期LPR下行,实现降低融资成本。
对投资的影响:
权益:中国“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与来自外部的冲击形成有效对冲,基本面有望保持稳定,叠加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实质性宽松,中国股票市场将保持回升向好势头。以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内需、科技仍是主线。
固收:外部的不确定性凸显固收市场的避险属性,但股市如果能够保持较高活跃度,债市表现更多取决于货币政策。二季度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将更加明显。虽然基本面偏弱和增量政策预期偏强形成对冲,但政策在“攻守兼备”逻辑下定力较强,债市做多胜率提高。
汇率:对人民币的冲击将弱于2018年,短期人民币可能围绕7.3震荡。中美利差仍然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坚实基础,汇率定价将从贸易视角(经常账户顺差)转向更加综合的基本面视角(经济韧性)。
风险提示:1. 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2. 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的风险 3. 政府债券发行超预期的风险 4. 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的风险 5. 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