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于明日(4月19日)开跑。作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参与的半程马拉松赛事,亦庄马拉松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明早七点半,来自全球的12000名半程马拉松选手将与21家人形机器人代表队组成机器人“跑团”一同在21余公里长的赛道上展开角逐。有哪些人形机器人参加?怎么跑?赛事如何保障?三大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最高、最矮选手是谁?谁有夺冠潜力?
主办方4月18日上午公布了参赛队伍名单,其中既有来自企业的“民间高手”,也有来自高校科研组织的“国家队成员”。
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队伍共21支,宇树科技、优必选科技、乐聚机器人、松延动力、灵宝、众擎、青心意创等皆在参赛队列。
本次比赛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名单显示,机器人选手们在样式、身高、体重、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有的擅长跑步,有的“颜值”高,有的会交流,虽然都采用纯电驱动,但起跑方式、跑姿不尽相同。
从体型来看,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和逐日行者队的逐日行者是参赛选手中身高最高的机器人,达到1.8米。前者体重更是有52公斤,实测平均速度可以达到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经达到了12km/h。
最矮的机器人是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0306小巨人”。据了解,它的身高仅有75厘米。研发团队透露,已经在“小巨人”脚踝处配备了可以180度运动的关节电机,脚底处贴了橡胶鞋底,来应对不太平坦的道路。而高擎机电研制的Mini Hi以82厘米的身高、17千克的体重,与“小巨人”一同加入参赛选手的“轻量级”阵营。
在此前的实地适应性测试中,“天工Ultra”一共用2小时52分钟跑完半马全程。在近日举行的全长5公里彩排赛中,“天工Ultra”以36分54秒的成绩取得第一,被视作此次比赛夺冠的热门选手。
从普通的路试拓展到如今马拉松赛程的复杂挑战,人形机器人正实现从单体性能突破到适应复杂现实场景的重大跨越。
华鑫证券表示,在半程马拉松赛程中,机器人需要面对长时间的双足行走或奔跑、复杂的路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要求机器人在传感器的精准度、芯片的运算速度和算法的智能性等多方面具备极高水平。
看点二:是否可以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
机器人如何参加比赛?《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竞赛规则》(下称“竞赛规则”)显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北京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为终点,全长21.0975公里,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开区标志性点位。
在起跑布局上,参赛机器人采用Z型排列方式,组成2列队伍,同一列中相邻机器人前后垂直距离为3米。关于发枪指令,参赛机器人按顺序依次出发,每个机器人出发的时间间隔设定为1分钟,原则上不超过2分钟。
在行进过程中,参赛机器人之间应保持1米以上的间距,且不能对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造成阻碍。若出现超车情况,高速机器人应主动避让低速机器人。若遇到机器人发生故障,正常行进的机器人需绕过故障机器人。
那么机器人能否跑完全程?本次比赛机器人的续航时长备受关注。不过,现实情况或许和大众的预期存在差异,当前人形机器人参赛选手尚不具备一次性跑完全程的能力。
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赛事虽倡导一台机器人凭借不更换电池的方式跑完全程,然而为了达成比赛目标,机器人往往需要更高功率来提升速度,如此一来,中途更换电池的情况便有可能出现。
鉴于此,赛事全程规划了多个“能量补给点”,以便机器人进行电池更换操作。并且,机器人更换电池的过程极为高效,在前期测试中,有机器人能够在保持运行的状态下,于短短十余秒内就实现“热插拔”式换电。
除了电池更换问题,梁靓还提到,赛事同样鼓励各赛队采用单台机器人完成全程比赛,但倘若遭遇大风等恶劣天气,或是行进途中受到外界干扰,赛队也可以选择更换备用机器人。
不过,若在比赛过程中更换了机器人,将会面临时间处罚,最终成绩将由比赛用时与罚时两部分共同构成。
看点三:突发意外情况怎么办?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比赛采用天、空、地、人一体化动态赛事跟踪监测。在21公里的赛程里,可以随时跟踪引导车的轨迹,全面掌握赛道周边人口热力、车辆流量等情况,精准跟进各种配速队伍选手和机器人赛队的周边动态。
选手突发倒地、晕厥、铁马倒地等意外突发事件怎么办?在比赛中智能巡检员将“上岗”。据了解,组委会通过视觉大模型技术,自动识别人员倒地、烟雾预警等6种突发事件,并智能匹配该路段的段长,及时进行事件派发。“智能巡检员”每隔几分钟,就可以对马拉松全线周边进行自动巡检。
“我们为赛事调度打造一个全覆盖、全要素的调度网络,时空、人车、活动状态等数据在此交汇,让赛事资源调配与指挥可以实现‘秒级反应’。”为保障资源精准“投送”,组委会将开展实时动态调度。将医疗车、存衣车、摆渡车、转运车、物资补给等就绪或到位情况,以及媒体、志愿者、段长等定位信息,实时呈现在指挥大屏上。
“本次赛事尚属全球首个,为践行科技包容性,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赛事期间,我们期待为大家搭建一个人形机器人技术测试验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将打造一个产业交流平台。”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在赛事技术说明会上表示。

完赛奖牌
据悉,比赛届时将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