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亦庄将迎来一场注定被写入机器人发展史的赛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即将鸣枪开赛。
该比赛与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同期进行,全程21.0975公里,人形机器人和人类选手将在起点同时起跑,并且路线一致,因此人们会看到极具科幻感的“人机共跑”画面。
不过为了确保人机安全,人形机器人会全程与人类选手进行隔离。官方数据显示,此次比赛约有9000名大众跑者和近20家机器人企业参赛。
这场比赛,无论是对赛事主办方还是参赛机器人团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因此颇具看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以下三点:
看点一:机器人可换电池
在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中,大家都很关心机器人能跑多久。实际情况可能与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人形机器人选手目前还无法一口气跑完全程。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大赛鼓励一台机器人不换电池跑完全程,但为了完成比赛,机器人需要更大的功率来提高速度,这就可能出现换电池的情况。
因此在比赛过程中,设置有多个“补给站”,供机器人更换电池。而且机器人换电池也会非常迅速,在测试中,有机器人能在不关机的状态下,在10余秒内就完成“热插拔”换电。
除了换电池,梁靓表示,大赛也鼓励赛队使用一台机器人来跑完全程,但是如果遇到大风等情况或路上遇到干扰,也会允许更换备选机器人。
不过,如果更换了机器人,会被罚时,最终的成绩将是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
此次比赛除了根据时长设置冠、亚、季军外,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
看点二:团队参赛,允许三人陪跑
在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上,既允许机器人自主奔跑,也允许跟随奔跑,还允许采用工程师遥控操作的方式。
比赛规定,机器人将以队伍为单位参赛,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在补给站内,也可以替换队伍中参赛选手。
因此在赛场上,有的机器人是由操作员遥控跑步,也有的是通过半自主导航让机器人完赛。
其中,半自主导航是指一名领航员带领机器人跑步,比如此次参赛的“天工”机器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
据“天工”团队工作人员介绍,“天工”在奔跑时,前面3-5米会有一位领航员,他身上背着信号发射器,“天工”会跟随信号完成比赛。
看点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此次参赛的近20支队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既有企业、高校,也有科研院所。
梁靓表示,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在样式、身高、体重、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有的擅长跑步、有的“颜值”高、有的会交流,虽然都采用纯电驱动,但起跑方式、跑姿不尽相同。
对于这些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机器人而言,这次比赛将对电池续航、运动控制、环境适应能力等技术进行极大考验。
尤其是这次比赛的赛道,都是公开道路,有平地也有坡道,还包括6个左转道和8个右转道,因此机器人需要精准调整步伐、姿态,并控制好动力和制动。
为了参赛,许多机器人也做了针对性优化。有参赛队伍表示,他们为机器人进行了“减重”,同时还在机器人腿部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刚柔耦合设计,以减小机器人奔跑时与地面的冲击。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次参赛的机器人很多都穿上了“运动鞋”,目的也是减轻奔跑对本体和关节的冲击。
经过长期备战,这些机器人选手已经整装待发,明天,它们将迎来马拉松首秀,21世纪经济报道也将在现场带你一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这场赛事都值得喝彩——这不仅是人形机器人的一场“成人礼”,更是人工智能迈向实用化的重要里程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真正迎来人机并肩奔跑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