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11 16:47:40 股吧网页版
已超1200亿元!各地公示拟用专项债收购土地节奏加快
来源:证券时报

  各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的节奏加快。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广东、四川、福建、湖南等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总金额已超1200亿元,3月各地公示节奏明显加快,总金额环比增长29%。

  其中,广东、四川、湖南均已完成部分专项债发行,合计发债金额约402亿元。各城市中,广州发行专项债金额超60亿元,位居各城市首位,二线城市长沙发行26.3亿元、成都发行2.8亿元,一二线城市合计发行89.6亿元,占总发行金额的22.3%。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预计,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配套政策将继续完善,各地发债节奏有望进一步加快。

  3月各地公示总金额环比增长29%

  根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0日,全国各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数量约850宗,总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总金额达1282亿元。

  从不同月份来看,今年1—2月各地公示地块数量合计319宗,总金额接近550亿元,3月各地公示节奏明显加快,合计公示地块511宗,较2月增加217宗,总金额约684亿元,环比增长29%。

  从不同地区来看,31个省市中有14个省市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情况,其中,广东省公示拟收储总金额已接近500亿元,位居第一;湖南、福建、四川、广西公示金额均超100亿元。各城市中,惠州拟收储价格127.5亿元,居各城市首位,柳州、天津、广州拟收储价格均超70亿元;一二线城市公示地块合计102宗,拟收储总金额约277亿元,占比21.6%。

  中指研究院指出,这些公示的地块中,住宅用地的宗数占比超过60%,商办用地占比约26%,工业用地占比约7%。各地块成交时间集中在2020—2024年,宗数占比约80%,特别是2021—2023年地块居多;2012—2017年地块占比合计约14%。用地单位覆盖地方国企、央企和民企,绝大多数为地方国企。

  从收储价格来看,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与出让时的成交价相比,超50%的地块拟收储价格与成交价的比值在0.8—1.0之间,约35%的地块比值在0.9—1.0之间,约16%的地块拟收储价格与成交价的比值在0.7—0.8之间,部分地块拟收储价格的折扣较大。

  相关配套政策有望继续完善

  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是2025年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举措之一,3月11日,自然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的多项细则,指导地方积极落实相关工作。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当前全国各地已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总金额超1200亿元,覆盖14个省市,而实际发债金额约为公示金额的三分之一,且仅覆盖三个省份,其他省市落实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的进展仍有待提速。

  陈文静指出,根据调研,地方收购存量土地依然存在多项难点,主要包括用于收购存量土地的专项债额度不清晰、收购价格难确定、被收购主体较为单一等。预计未来打通各项收储堵点,加快收储节奏,将是政策着力点,相关配套政策有望继续完善,更多地区将参考借鉴已发行专项债省份的做法,出台详细的操作细则或指引。

  对于如何加快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节奏,陈文静还建议,一方面,收购价格以土地出让时的起拍价作为收购价格的重要参考,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地方以增量价值为原则进行收购,可以更好地促进市场进入新循环,如聚焦核心城市/区域项目,丰富被收购主体,加大对非地方国资的支持力度,收购2020年以来的存量土地,最大化发挥资金效益等。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了11个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山东省(含青岛市)、湖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四川省,河北雄安新区。

  陈文静认为,当前广东、四川、湖南已经发行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专项债,预计已经公示地块的福建、浙江、山东等地发债节奏将有所加快。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