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吧首页 > 财富号评论吧 > 正文
  • 最近访问:
财富号评论吧
返回财富号评论吧>>
发表于 2025-11-28 10:20:24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江苏
新开源“双面”困局:十年跨界仍未盈利,核心股东集中减持套现

作者:方 升

编辑:张佳茗

继三季度多位重要股东“组团”减持后,新开源(300109.SZ)的减持名单又新增了高管的名字。

11月25日晚间,新开源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于江涛、董秘邢小亮计划以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21.8万股。尽管此次高管减持规模相对较小,但俨然成为三季度以来公司“离场”情绪的延续——数据显示,仅今年三季度,包括原二股东、前董事长、前一致行动人在内的多位核心股东已合计减持超1200万股。

股东及高管的减持动作向来都会牵扯到中小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尤其在公司业绩增长乏力时刻。今年以来,受PVP行业周期调整等因素影响,新开源营收、净利同比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公司继续加码尚未盈利的精准医疗赛道,于9月宣布向华道生物增资5000万元。高调增资的战略动作与股东减持离场同一时期在新开源上演,引发了市场关注。

跨界医疗十年 烧钱不止与战略惯性

回顾新开源的“医疗梦”,始于十年前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渴望。但复盘这十年,却是一条充满争议的烧钱之路。

2014年,作为国内PVP行业的龙头企业,新开源已成功登陆创业板。在当时的市场上,PVP作为一个精细化工品类,全球市场规模有限,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成为管理层最迫切的战略诉求。由此,新开源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方兴未艾的精准医疗赛道。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底至2015年,新开源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合计作价5.43亿元,收购三家精准医疗领域的公司:主营肿瘤早期诊断的呵尔医疗、主营分子诊断的三济生物以及主营基因测序的晶能生物。根据当时的评估报告,这三家公司的增值率分别达到了惊人的1407%、704%和1267%。

如此高溢价的收购,无疑暗含高风险。但复牌后,新开源股价连续涨停,半年内涨幅超过800%,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账面财富效应。资本市场的狂热,助推了新开源在医疗领域扩张的野心。如果说一开始的“三家收购”是点状布局,那么接下来的动作则是疾风骤雨式的面状扩张。

资料显示,2017年至2018年间,新开源开启了跑马圈地模式,通过子公司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批量成立了近50家精准医疗工作室及相关医药科技类公司。2021年以来,新开源又陆续投资了喻锐医疗、广州威溶特、良远生物、杭州纽安津、华道生物等多家生物制药公司,拟投资金额分别为700万元、1亿元、5000万元、5000万元、2000万元。

然而,极速的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业绩回报。早期收购的“老三家”在业绩承诺期过后便快速“变脸”并陷入持续亏损,批量成立的工作室也多数陷入沉寂。

尽管如此,新开源依然持续加码医疗赛道。在此前9月份,新开源及子公司再次宣布出资5000万元增资华道生物。这已是自2019年以来,公司对华道生物的第三次重要投资,累计投入金额达1.2亿元。

PVP主业独撑,医疗板块成“利润黑洞”

值得注意的是,新开源战略上的“惯性”与业绩反馈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将新开源比作一辆双轮驱动的战车,过去几年的财报数据讲述的是“主业输血副业”的尴尬现实。

2022年,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全球PVP巨头巴斯夫等欧洲厂商被迫减产,全球PVP供应出现巨大缺口。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带动作为锂电池辅料的PVP需求激增。供需关系的转变,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PVP产品价格全线飙升。公开数据显示,工业级PVP均价从2021年的约5万元/吨,一度跃升至2022年的8万元/吨以上。

在此背景下,新开源的业绩也迎来了历史性的高光时刻。2022年与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2.91亿元和4.93亿元,同比增速亮眼,PVP业务俨然成为“现金奶牛”和业绩支柱。

然而,随着供需关系的再平衡,PVP红利逐步退潮,根据新开源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整体业绩承压,实现营业收入6.44亿元,同比下降12.36%;实现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滑34.74%。

到了三季度,业绩下滑进一步加剧。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新开源营收9.51亿元,同比下降14.36%;扣非归母净利润1.82亿元,同比下滑超4成。

另一方面,持续十年的医疗布局,经营成果颇为惨淡。最初高溢价收购的“老三家”,自2022年至今持续亏损,到今年上半年,新开源旗下肿瘤早期诊断、分子诊断、基因检测等医疗服务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仅0.67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微不足道,且整体营收与毛利率水平亦同比下降。

与此同时,早期对“老三家”的高溢价收购,在新开源的资产负债表上形成了高达4.42亿元的商誉。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这笔商誉仍达2.97亿元。在会计准则下,商誉需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一旦并购的资产业绩不达预期,商誉就需要计提减值,将直接吞噬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重要股东密集减持 或陷业绩增长乏力困局

一边是PVP主业独撑危局,另一边是跨界业务持续拖累,强烈的反差,也曾在新开源内部引发了路线之争。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21年,新开源因财务压力较大,由时任董事长、公司技术核心王坚强主导,成功出售了BioVision,回笼了二十多亿元现金,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仅一个月后,王坚强即被罢免。这场风波背后,正是对新开源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对资金用途的巨大分歧。在当年12月决定其职务的董事会上,王坚强投出了唯一的反对票,并质疑被提名人选在化工主业上“外行领导内行”,公司内部的分歧公开化。

数据显示,在2021年出售BV后新开源流动性压力得到极大缓解,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从2020年末的1.66亿元飙升至11.05亿元。随着王坚强的离开,这笔现金也主要被用于新一轮的医疗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前任董事长王坚强在任期间唯一一次对精确医疗相关投资投出反对票是针对喻锐医疗的投资。企查查信息显示,喻锐医疗已于今年2月注销。

如果说精准医疗板块经营层面的亏损是“显性痛点”,那么重要股东在今年三季度的密集减持,则构成了对公司长期价值判断的“隐性投票”。三季报显示,多位在新开源前十大股东名单中驻扎已久的重要投资方及关联方,均进行了大幅度的减持操作。

数据显示,原第二大股东芜湖长谦在三季度大幅减持了约486万股,持股比例从3.88%降至2.87%,其在股东名单中的排位也直接跌落至第五位。更为激进的是此前解除绑定的一致行动人任大龙。半年报中,他尚以918万股的持股量位列第六大股东,但在三季报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已寻不见其踪影。根据第十名股东的持股门槛推算,任大龙在三季度至少减持了约372万股,甚至可能更多。

与此同时,坚守多年的自然人股东赵天也在三季度减持了约299万股。而备受关注的公司前联合创始人、前董事长王坚强,也在该季度减持了约130万股,目前其持股比例已降至3.02%。据统计,仅三季度,上述几位核心股东及关联方的合计减持股份数便超过1200万股。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重要股东往往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未来潜力,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组团式”的撤退,某种程度上折核心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

凭借在PVP行业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地位,新开源在过去的行业机遇中收获颇丰,尤其是在药用级、新能源等高端产品上,拥有如“欧瑞姿”系列高达70%的毛利率和全球20%的市场占有率。但遗憾的是,十年医疗投资仍难见回报,这或许也成为新开源股价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截至11月26日盘后,在创业板944家市盈率为正的公司中,新开源以35.71的市盈率排在倒数第232位,处于板块估值的底层区间。

新开源执着于医疗投资,何时能见成效,我们也予以继续关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