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人吴佩称,有两家车企取消了纽北计划。我侧面了解了一下,不少车企已经偷偷去纽北跑过了,但是圈速压根比不上小米和比亚迪,拿不上台面宣传,没必要为他人做嫁衣裳。
目前国内车企,在纽北常驻的有小米和比亚迪,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也有新车型正在测试,分别是小米 YU7 高性能版本(上市后可能被命名为 YU7 GT)和腾势Z。小米还在纽北租了一个2780平方米的办公室。
没上擂台前,都说通背拳是杀人技,刚上台,就被人一巴掌扇成脑震荡。没跑纽北前,都是我上我也行,拿到第一批数据心里就有底了,及时止损吧,不然会被小米和比亚迪骑脸输出。不求在圈速上,起码也得是跟人家你追我赶,才有舆论价值。
小米2021年宣布造车,用了3年才打造出SU7,3年半才把SU7 ultra原型车拿去跑纽北,又用近半年才把ultra量产车拿去破纪录。前前后后,用了4年才得到这个成绩。很多人刻意忽略了成绩背后的努力,认为小米这个新兵蛋子都能考好,纽北也不过如此,自己也想去赛道上搞一个营销噱头,去了才发现要靠真技术。
舆论上谁都可以踩小米、比亚迪两脚,但上了赛道就不一定了。赛道时间做不了假、车内录像做不了假、量产车认证做不了假.....
U9X全球限量迅速售罄,SU7 Ultra也成为了50万性能车领域现象级的销量,产品对位、成绩过硬,才有这个口碑。
如今也就比亚迪的体量大,还能支撑它把赛道这一块搞下去,其他企业真没钱没精力去搞了,都快卷成负利润了,谁还能专门养一个团队,花几年时间去跑纽北啊?
当车企看懂这些问题后,放弃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相比于小米、比亚迪去卷赛道,还不如老老实实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不可以量化的地方宣布。
战略上来看,小米通过轿跑车型验证了自己的技术和调教能力,再推出来相对更简单的suv和家用大车,必然会少了很多的质疑声音。小米 YU9即将发布,虽然家庭用户对速度不大感冒,但对综合性能还是很在意的,小米至少会比赛力斯问界 M9、理想 L9等有差异化优势。
卢伟冰说了,2027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由于高油价和环保理念,欧洲用户对电车的接受度很高,另外欧洲又是汽车发源地,对汽车的认知绝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小米的纽北战绩,恰好对综合性能做了一个背书。
因此,小米的海外销量,可能会比友商更顺畅,也会是一个很大的业绩增量。
当年我们要40/50万买BBA,德国人20万就能买到,很多人的心态是崩的。过几年,德国人买小米汽车的时候,估计也是同样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