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港股市场的核心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前期领涨的大盘科技股在一轮暴涨后陷入增量资金枯竭的困境,阶段性抛压平台已然成型,顶部形态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持续呈现缩量下行特征,高点逐步下移、低点不断刷新,上涨时量能不济、下跌时抛压集中释放的态势,成为当前市场的鲜明写照。这一系列信号背后,是资金流向与投资策略的悄然切换,而港股40亿市值以下的超跌小盘股,正有望在年底前迎来一波修复性妖股行情。

大盘科技股的退潮是市场风格切换的直接导火索。9月前的科技股上涨行情,本质上是资金集中炒作的结果,随着上涨动能耗尽,增量资金不愿高位接盘,前期获利盘的兑现需求形成巨大抛压。从技术面看,恒生科技指数在短暂冲高后,缺乏持续资金支撑,形成典型的顶部结构。银河证券曾指出科技板块业绩回暖与估值优势,但9月后市场走势已然背离这一逻辑,核心原因在于资金面的逆转——外资机构在大盘科技股盈利兑现空间收窄的背景下,开始逐步调整持仓结构。数据显示,部分外资机构已在回调期间卖出建设银行、协鑫科技等权重标的,国际中介机构整体持股数量减少超170亿股,印证了大盘股资金流出的趋势。
恒生与恒科指数的量价形态,进一步确认了市场的调整格局。近期恒生指数波动区间收窄但重心下移,呈现出典型的弱势特征,而“上涨无量、下跌放量”的量价关系,正是市场信心不足、资金持续离场的直接体现。这种态势下,大盘股的流动性优势不再凸显,反而因市值庞大、持仓集中成为抛压重灾区。反观2023-2024年的市场规律,国信证券的港股ROE量化投资策略报告显示,全市场策略和防御策略连续两个半年度跑赢基准,其核心收益来源正是对中小盘风格的精准配置和优质个股的筛选。在当前大盘股陷入调整的背景下,外资机构重拾这一经过市场验证的量化策略,成为大概率事件。
港股风格切换信号已现:超跌小盘股或成年底行情主角

2024年9月以来,港股市场的核心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前期领涨的大盘科技股在一轮暴涨后陷入增量资金枯竭的困境,阶段性抛压平台已然成型,顶部形态清晰可见。与此同时,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持续呈现缩量下行特征,高点逐步下移、低点不断刷新,上涨时量能不济、下跌时抛压集中释放的态势,成为当前市场的鲜明写照。这一系列信号背后,是资金流向与投资策略的悄然切换,而港股40亿市值以下的超跌小盘股,正有望在年底前迎来一波修复性妖股行情。
大盘科技股的退潮是市场风格切换的直接导火索。9月前的科技股上涨行情,本质上是资金集中炒作的结果,随着上涨动能耗尽,增量资金不愿高位接盘,前期获利盘的兑现需求形成巨大抛压。从技术面看,恒生科技指数在短暂冲高后,缺乏持续资金支撑,形成典型的顶部结构。银河证券曾指出科技板块业绩回暖与估值优势,但9月后市场走势已然背离这一逻辑,核心原因在于资金面的逆转——外资机构在大盘科技股盈利兑现空间收窄的背景下,开始逐步调整持仓结构。数据显示,部分外资机构已在回调期间卖出建设银行、协鑫科技等权重标的,国际中介机构整体持股数量减少超170亿股,印证了大盘股资金流出的趋势。

恒生与恒科指数的量价形态,进一步确认了市场的调整格局。近期恒生指数波动区间收窄但重心下移,呈现出典型的弱势特征,而“上涨无量、下跌放量”的量价关系,正是市场信心不足、资金持续离场的直接体现。这种态势下,大盘股的流动性优势不再凸显,反而因市值庞大、持仓集中成为抛压重灾区。反观2023-2024年的市场规律,国信证券的港股ROE量化投资策略报告显示,全市场策略和防御策略连续两个半年度跑赢基准,其核心收益来源正是对中小盘风格的精准配置和优质个股的筛选。在当前大盘股陷入调整的背景下,外资机构重拾这一经过市场验证的量化策略,成为大概率事件。
超跌小盘股的估值优势与资金承接需求,共同构筑了年底行情的基础。经过前期市场调整,40亿市值以下的港股小盘股普遍处于超跌状态,估值泡沫已大幅挤压,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从资金流向看,外资在减持大盘股的同时,已开始布局部分小盘标的,个别小盘股已经跌到16亿以下,市场对小盘股的关注度正在提升。此外,小盘股的流通盘较小,资金撬动成本低,在市场缺乏明确主线的环境下,更容易成为资金炒作的焦点。历史经验表明,当市场整体陷入缩量调整时,超跌小盘股往往会因流动性溢价修复形成阶段性行情,而量化策略的介入将进一步放大这一趋势。
2023-2024年专注于小盘的量化策略,为当前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国信证券的研究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市场量化策略实现9.1%的总收益率,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中小盘风格的配置和选股能力,其中小盘股的选股收益尤为突出。在当前大盘股行情熄火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回归这一成熟策略具有极强的合理性——既能够规避大盘股的抛压风险,又能通过量化模型筛选出具备修复潜力的超跌小盘股,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这种策略切换带来的资金增量,将直接推动超跌小盘股的估值修复,形成一波具备赚钱效应的妖股行情。

综合来看,港股市场的风格切换已具备充分的逻辑支撑:大盘科技股顶部成型、量价形态弱势、外资机构持仓调整,共同为小盘股行情创造了条件。而2023-2024年小盘量化策略的成功经验,将进一步强化外资机构的配置倾向。展望年底前的行情,40亿市值以下的超跌小盘股有望凭借估值优势、资金承接力和炒作便利性,成为市场的核心主线。当然,小盘股波动较大、流动性波动风险需警惕,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其上涨潜力已显著大于风险,有望成为港股年底行情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