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达制造(SH600499)$$嘉友国际(SH603871)$#炒股日记##复盘记录##强势机会#
之前有提到看好非洲,它依旧是个贫穷落后的区域,但已远超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在国外的这些年我发现外国人对中国有很深的误解,同样,我们对于非洲的认识也停留在上个世纪。
前言及风险提示:无意推荐任何股票,科达最近有爆出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函,具体事项我就不说了,可以参考公司公告。对于它的业务我很喜欢,对于管理层的操作,有点让人难以捉摸。
在资本市场的叙事中,“制造业出海”这几个字,既写着野心,也藏着代价。
10月30日,科达制造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营业收入126.05亿元,同比增长47.19%;归母净利润11.49亿元,同比飙升63.49%。
表面看,这是一份堪称“亮眼”的财报。利润翻倍、现金流转正、ROE上升,数据一派繁荣。但如果你把视线从数字移向结构,会发现这份增长并非没有代价。
一、数据层的胜利:利润曲线重回上升通道
2025年前三季度,科达制造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成绩单:
营业收入:126.05亿元,同比+47.19%;
归母净利润:11.49亿元,同比+63.49%;
扣非净利润:10.62亿元,同比+66.96%;
经营现金流:15.6亿元,同比暴增6531%;
ROE:9.61%,提升3.5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达21.2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还多。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海外工厂+新能源材料”的双引擎终于开始全速运转。
更重要的是,公司经营现金流终于摆脱了过去两年的泥潭。去年前三季度现金净流入仅2353万元,今年直接跃升至15.6亿元。
从“账面赚钱”变为“现金落袋”,对制造企业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拐点。
二、海外建材:利润暴涨的主战场
推动这轮增长的,是科达制造的“非洲篇章”。
报告显示,肯尼亚伊新亚陶瓷、科特迪瓦陶瓷、坦桑尼亚玻璃项目产能陆续释放,加上瓷砖产品价格策略优化,海外建材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这一板块贡献了公司利润的绝大部分。它是科达制造“从设备制造商转型为建材运营商”的核心成果。
在非洲的土地上,他们不再只卖窑炉、抛光机,而是自己建厂、自产自销。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率,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报告中提到,公司决定终止洪都拉斯陶瓷项目投资,原因是“宏观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导致投资风险增加”。
这短短一句话,其实藏着海外制造最大的隐忧:政治风险与汇率风险。
非洲、中美洲这些市场的土壤,孕育利润,也埋藏不确定。对科达来说,这是一次资本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三、锂电材料:新引擎的早期加速
与传统建材相比,锂电材料板块代表着科达制造“从砖瓦到电池”的未来。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福建与重庆两地的负极材料项目总产能已达15万吨/年,销量近7万吨,同比暴增300%。
这是令人兴奋的增长节奏。报告中提到,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改进带动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但在行业角度看,这仍是一个“规模初成、利润未稳”的阶段。
碳酸锂价格在2025年继续波动,若下行周期延长,将直接压缩负极材料利润空间。
同时,公司参股的蓝科锂业(持股43.58%)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蓝科前三季度净赚6.22亿元,科达制造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2.71亿元。
换句话说——这部分利润并非来自主营经营,而是来自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约18%,说明盈利结构仍偏“外部化”。
四、陶瓷机械:在周期低谷中守阵地
科达的老本行——陶瓷机械,正经历一个漫长的行业寒冬。
全球地产投资疲软、国内陶瓷行业产能过剩,让这一板块阶段性承压。
公司在财报中并未回避这一点,反而坦言“行业周期调整带来挑战”。
为了稳住基本盘,他们在土耳其建设墨水工厂、完善配件仓库布局、培育本地团队——这些动作看似微小,却在为未来的复苏铺路。
陶瓷机械或许不再是利润增长点,但它仍是品牌信誉的根基。
它让科达有能力在“非洲建厂”时自供设备,也让公司具备“工程+制造一体化”的成本优势。
五、风险的阴影:高增长背后的代价
亮眼的数据背后,财报仍留下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
盈利质量仍需观察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8764万元,占净利润约7.6%。
投资收益贡献3.9亿元,占利润总额近两成。
→ 这意味着,主营业务的纯利润贡献度仍不够高。
现金流改善但仍脆弱
经营现金流转正令人欣慰,但投资活动净流出仍达11.17亿元。
扩张仍在烧钱,若海外项目回款不及时,现金链将再次绷紧。
少数股东利润占比升高
三季度少数股东损益6.83亿元,占净利润的37%。
表明部分高利润项目并非由母公司全控,集团利润分配效率下降。
负债水平小幅抬升
总负债1423亿元,资产负债率约47.6%,
虽仍在安全区间,但趋势上升,融资成本压力或持续。
六、战略转型的考题:从制造到生态
过去十年,科达制造从一个佛山设备厂,成长为“非洲建厂先锋”,
从卖设备到卖建材,再到卖新能源材料——这不是线性成长,而是一次“自我重塑”。
这种跨界式成长带来了业绩爆发,但也让企业进入了高杠杆、高复杂度的新阶段。
海外项目需要持续投入,锂电材料需要规模验证,投资收益随周期起伏。
如果说前几年是“勇敢的扩张”,那现在,科达更需要“稳健的整合”。
七、尾声:一半是炉火,一半是算计
利润暴涨固然令人振奋,但制造业的真正胜利,从不是数字的高潮,而是周期的存活。
非洲的窑火照亮了科达的版图,也照亮了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野心。
然而,资本与地缘的博弈,技术与周期的赛跑,从未停止。
对科达制造而言,未来三年的命题,已从“如何增长”,
转为“如何让增长变得可持续”。
这是所有中国制造企业的共同命题——
在炉火的热与财报的冷之间,找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