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市场都在追逐AI、人工智能时,私募大佬林园却选择冷眼旁观。在他的投资哲学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却未必能转化为股东回报。
“企业赚钱和发展是两回事。”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对科技股敬而远之的深层逻辑。
在科技投资热潮席卷A股的当下,这位私募大佬却坚守着自己的投资原则:“不光是对科技股,我对账算不清楚的(板块),都不去主动介入。”
看清本质:科技进步不等于投资回报
林园对科技股的谨慎态度,源于他对投资本质的深刻理解。科技发展与公司赚钱不能划等号——这一认知成为他投资决策的基石。
“历史的案例证明,科技领域的热闹不一定代表投资能盈利。”林园指出,从蒸汽机、电力到如今的AI、人工智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社会进步,但真正能为投资者创造持续回报的科技企业却寥寥无几。
他进一步阐述:“社会需要这种发展,我也从不否认泡沫的意义,没有泡沫,就没有创新企业的成长。但作为投资者,我必须分清什么是社会价值,什么是投资价值。”
坚守能力圈:只投看得懂的生意
在林园的投资世界里,“熟悉”比“热门”更重要。这种对能力圈的坚守,被他视为“管理风险、管理自己的一种能力”。
“我们非常看好AI机器人领域,但目前还不足够成熟,因为变化太大,所以我们目前把它剔除了。”林园在今年的一次分享中如是说。
尽管承认科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林园依然坚持不投资那些他“算不清楚账”的企业。他长期重点关注大养老、大健康板块,以及快速消费品、公共事业类股票——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简单、现金流稳定的行业。
现实的困境:被动涉足与夜不能寐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公开表示不主动投资科技股,林园却因被动操作出现在科技股股东名单中。
“旗下一个基金为满足该申购条件,被动完成了相关配置,并非主动布局科技股领域。”林园解释道,上交所科创板新股申购存在市值要求,迫使他不得不配置部分科技股。
这一被动选择却给林园带来了巨大困扰:“搞了以后,对我来说也是很痛苦,我买了以后才后悔,把我折腾的多少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这种不适感恰恰印证了他的投资理念——只投资那些能让自己安心睡觉的资产。
历史的教训:创新者的窘境
林园对科技股的谨慎,在历史中找到了充分依据。回顾科技发展史,众多颠覆性技术的先驱者并未成为市场的最终赢家。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但未必直接带来投资回报。”林园点出了科技投资的核心困境。
他以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为例:“在AI等技术驱动下,若未来社会产能与效率再扩大100倍,那么金钱将变得毫无意义。但这种变革过程中,多少企业能真正活下来并持续盈利?”
投资的智慧:追求确定性而非新鲜感
林园的投资哲学核心是追求确定性,而非追逐市场热点。他直言:“我持有的资产要能让我睡得着觉。”
在他看来,科技行业变化太快,难以形成稳定的盈利预期,不符合他的投资标准。相比之下,他更看好那些需求稳定、商业模式清晰的传统行业。
“我们相信未来20年、25年,老年人绝对增加,比如78岁以上的人,大概有3200万到3300万,但是25年以后,这个年龄段的人大概有3亿人。”
林园关注的,是这种具有高度确定性的人口趋势,而非追逐瞬息万变的技术革新。

林园的投资选择在当下科技投资热潮中显得特立独行,却蕴含着深远的投资智慧。
“股市赚钱不是靠炒作,而是靠长期持有。”这是他始终坚信的投资真谛。
对林园而言,投资的世界里,一夜安眠比一时的暴利更为珍贵。科技股或许是未来的方向,但如果这个方向让他“愁到睡不着”,他宁愿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稳步前行。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