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吧首页 > 财富号评论吧 > 正文
  • 最近访问:
财富号评论吧
返回财富号评论吧>>
发表于 2025-10-21 20:34:14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广东
十五五之能源转型:历史逻辑、紧迫性与投资机遇

1、能源转型的历史必然性:从钻木取火到绿色革命

能源的使用与发展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当代的清洁能源革命,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能源转型史。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依赖的能源主要是人力和生物质能,大部分工作由劳动力手工完成或借助牲畜的力量,而木材等生物质能则主要用于取暖和烹饪。尽管那时人类已经知道利用太阳和风能,但风车和水车等应用形式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能源使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到19世纪中期,煤炭开始成为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最初用于推动蒸汽机做功,后来逐渐用于燃煤发电。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更奠定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煤炭替代薪柴成为主导能源,关键在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煤炭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条件。1880年代,煤炭替代薪柴成为第一大能源,到1931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达到峰值,占能源消费结构的70%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能源结构的演变。20世纪初期,虽然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趋势已逐渐被能量密度更高的石油取代。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约45%)在1973年达到峰值,这一转变与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密切相关。1965年前后,石油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这一时期的能源转型呈现出明确的低碳化、高密度化趋势,即从固态的煤,向液态的石油和气态的天然气转变。

回顾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每一次重大能源转型都伴随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而这些突破又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我们正处在第三次能源转型的关口,即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和电力中的比重,最终实现化石能源体系向绿色、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转变,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能源互联网能源储存方式被视为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技术。


2、石油美元体系与能源地缘政治的博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能源格局与货币体系经历了深刻重构。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关闭黄金窗口,终止了以35美元/盎司向外国官方持有者提供黄金的承诺,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亟须寻找替代黄金的美元锚定物以维持其国际货币地位。而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大宗商品,石油成为最佳选择

为了重建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决定将美元锚定在石油上。1974年8月,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秘密签署了"不可动摇协议",基本框架为沙特承诺将美元作为石油出口贸易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并将石油收入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资产,使得美元回流美国,支持美元债务扩张和预算融资。由于沙特阿拉伯是最重要的OPEC成员国,该协议全面确立了美元在石油计价和结算货币中的垄断地位。1975年,OPEC宣布以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交易货币,标志着"石油美元"机制正式形成。

在"石油美元"体系中,美元锚定石油,同时获得了在全球能源体系和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体系对美国及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元重新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锚":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通过锚定石油重新回到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位置。由于石油在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中占据基础性地位,该机制推动其他大宗商品以及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纷纷以美元进行标价和交易结算。

*各国对美元需求大幅增加: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高,间接带动了对美元的国际储备需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1973—1977年,美元外汇储备增长达到102%(按特别提款权汇率计算),美元储备增量占到官方持有外汇储备增量的3/4。

*石油美元回流支撑美国经济:在石油出口的推动下,沙特等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收入快速增长。1974—1981年,石油出口国积累了超过400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盈余。这些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很大部分流入美国,包括投资美国国债市场,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也帮助美元重新确立其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核心地位。

石油美元体系发展的主要阶段

然而,"石油美元"体系也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性。一是加剧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根据Arezki & Hasanov(2013)的测算,2007年如果产油国将其政府部门储蓄减少GDP的1%,可减少约320亿美元的全球失衡。二是产油国经济发展受美国货币政策制约,一旦美联储加息、美元指数抬升,将减少OPEC等石油输出国收入,并冲击其宏观经济。三是美国得以频繁实施金融制裁,截至当前,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正在进行的制裁项目高达38项,其中包括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的制裁项目。

多年来,各国尝试摆脱"石油美元"机制的努力从未停止,但考虑到历史惯性、石油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政治等因素,"石油美元"机制或将维持较长时间。然而,随着能源转型加速,全球对石油依赖度逐步降低,石油美元体系的基础也将随之动摇。

3、全球能源转型的紧迫性: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3.1 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挑战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其对国际安全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2021年英国外交政策组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安全挑战、国家竞争及对多边主义的考验》明确指出,能源转型对地缘政治变革有着重要影响。经验研究表明,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暴力冲突确实存在,特别是在人口增长率高、发展水平低、经济增长慢、民主程度适中、政治不稳定以及周边先前存在紧张局势的地区。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与冲突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认识。英法美等国坚持安全化路径,把气候变化看作引发或加剧冲突的倍增器,甚至在气候变化与冲突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因果关系。它们的逻辑明确而直接,即气候变化引起不可预测的极端天气,使得贫困地区的粮食和水等重要资源更加稀缺,稀缺引发绝望,绝望导致暴力冲突。然而,中国等国家并不接受这一逻辑起点,坚持发展路径,指出虽然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安理会议程上特定局势下的冲突,但缺乏证据表明气候变化与冲突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3.2 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维度

能源转型正在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报告注意到,中国已经在清洁能源领域广泛布局,并占据行业领先地位。这会导致西方国家在实现气候目标时过度依赖中国,并对西方国家的安全产生影响,从而削弱其影响力。自2021年7月中国发布《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以来,中国没有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投资任何煤炭项目。面对中国在气候领域的行动力,西方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自己已在能源转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国家在能源转型中实现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通过支配可再生能源获得地缘政治影响力;二是控制可再生能源的原材料;三是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转变,领导技术创新。由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在前两项中无法与俄中竞争,因此,寻求在第三项领域的突破成为欧洲国家关注的重点。

3.3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兴起,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全球共识,能源技术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把能源技术革命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从能源战略的高度制定各种能源技术规划、采取行动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欧盟:2015年公布了升级版的《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围绕可再生能源、智慧能源系统、能效和可持续交通四个核心优先领域以及碳捕捉与封存和核能两个适用于部分成员国的特定领域,开展十大研究与创新优先行动。

*美国:始终保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和技术的世界领先。特朗普能源政策框架中,油气等传统能源地位突出,但保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和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仍是美国政府的重要政策选择。

*日本:能源政策致力于从低碳化向脱碳化实现能源转型。2014年修订了《能源战略计划》,压缩核电发展,举政府之力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战略确定了日本将重点推进的五大技术创新领域。

*德国:将可再生能源、能效、储能、电网技术作为战略优先推进领域。德国一贯坚持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转型,经过多年的政策激励和研发支持,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的实力位居世界前列。

4 中国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从能源依赖到能源自主

4.1 实现能源自主,摆脱对外依赖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推动能源转型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21年下半年发生的全球能源危机警示我们,能源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国家安全风险。当时,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在12个月内上涨了600%,24小时内在英国飙升了37%。此次能源危机被归结为各国对能源生产国的过度依赖,这会对发达国家能源转型带来安全性风险。

为降源对外依存度,中国必须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源的安全与能源转型,既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我们要把能源技术创新放在能源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突出位置。中国要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2 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全球能源革命

在推进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变革,也要将节能与能效提高放在突出位置。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是能源革命的永恒主题,也是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重视并全面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信息节能(智慧能源)是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能源政策、能源技术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

从历史经验看,大国能源转型的成功依赖于国家整体政治经济动态的协同推进。通过分析英国、美国与德国的转型过程,研究发现劳动力与新兴技术间的双向适配是能源转型得以开展的基础,资本利益为能源转型提供了主要动力,国家能力则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三者构成了让大国完成第一次能源转型的"致胜同盟"。这对清洁能源转型的启示在于国家应充分发挥应有职能并重视社会各部门的能动性,协调宏观政策、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源间的联动关系,以清洁能源与实际生产相互结合、互相改良的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向前演化。

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方向

5 中国能建:能源转型的全赛道引领者

5.1 传统能源升级与清洁能源建设

作为我国能源电力建设龙头企业,中国能建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在传统火电领域,公司通过加大机组转化效率、研发突破CCUS碳捕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不断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在清洁能源建设方面,公司主导了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水电项目建设。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并网新能源15.2GW,同比增长60%。公司整合资源,布局"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实现新能源输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种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布局使中国能建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实践者和引领者。

5.2 新兴领域布局与前沿技术突破

在新兴领域方面,中国能建积极布局储能、氢能、核聚变等前沿产业,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湖北应城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等标志性项目陆续落地,2024年中国能建热核聚变发电岛概念设计研究项目通过结题评审,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些前沿布局不仅体现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为中国在未来能源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了基础。

中国能建坚持融合发展,催生了以"能源+"为特征的交能融合、数能融合、建能融合、产能融合新模式。在数能融合方面,公司深度参与全国八大节点区域算力枢纽中心建设,已在多个枢纽节点投资或布局了数据中心项目。同时,公司拟战略收购城地香江,进一步完善全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布局网络,强化"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有望打造未来新增长点。

5.3 业绩稳健增长与市值管理动力

在经营业绩方面,中国能建表现出逆势稳健增长的势头。2024年至2025年Q1公司业绩逆势稳健增长,2024全年/2025Q1分别同比增长5%/9%,同期八大建筑央企整体分别同比-12%/-10%,公司在建筑央企中表现突出,彰显龙头韧性。2024年/2025H1新签合同额同比+10%/+5%,保持稳健增长。

近年来公司传统基建订单占比明显下降,电力工程订单占比由2021年末的45%提升至2025H1的66%,订单结构持续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恰恰反映了公司正在积极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调整业务重心。

公司市值管理动力不断强化,提升分红、增持并购等措施有望加快推进。政策引导下,公司已制定详细《市值管理办法》。2025年6月公告定增获批,有效期12个月,考虑到目前股价仍破净,为顺利推进定增,后续有望努力提升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综合运用并购重组、分红提升、加大增持回购等方式推动估值加快回升。公司2024年首次实施中期分红,全年分红率19.2%,较23年大幅提升5.65pct,后续有望保持提升趋势。大股东自2024年9月来多次增持,彰显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

6 投资视角下的能源转型价值

在"十五五"规划收官与谋定的关键之年,中国能建明确表示,2025年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锻强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引领,强化价值创造,重点推进新型储能绿色氢氨醇油绿色新材料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东数西算"项目、"八网"融合示范项目等,不断开创"四新"能建新局面。这些重点方向与国家能源转型战略高度契合,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路径和广阔空间。

从投资角度看,中国能建作为我国新老能源一体化综合服务龙头,在新签订单稳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的背景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101/108亿元,同增10.9%/8.5%/6.5%。公司A股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10/10倍,PB-LF为0.96倍;H股(中国能源建设)PE分别为5.3/4.9/4.6倍,PB-MRQ为0.46倍,估值水平相对合理,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能源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举措,更是国家战略竞争的高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历史视角看,能源转型就是一部低碳化、高效化的历史。从现实视角看,能源转型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国际竞争力。从未来视角看,能源转型将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像中国能建这样全面布局能源转型全赛道、具备核心技术能力和丰富项目经验的龙头企业,必将受益于能源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企业价值与投资价值的双重提升。

编者结语:文章通过整理水电总院易跃春的专访《专访水电总院易跃春:完善市场机制,让新能源行业获得合理回报》(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1021/herald/0cc69f9453f8c7fcc51cf922f5e64d71.html )结合本人的投资认知整理而来。中国能建是值得投资10年以上的155前排核心公司,短期内机构或基金为了捞取筹码可能会持续打压股价,但这也为我们广大散户提供了极佳入场机会,我的观点是买入能建憋个5年10年(短线投机者请离场),紧贴着国家能源转型的伟大宏图,跟随国家/企业一起发展一起成长。

看好国家能源转型的除了中国能建这个贯彻能源转型全赛道的布局标的,也可按如下整理自选长期标的入场,但注意部分标的已经被热炒过了,需要仔细甄选:

储能系统:宁德时代(3季度业绩爆炸)、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先导智能

锂电池产业链: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璞泰来、恩捷股份、天赐材料

绿色氢能:吉电股份

虚拟电厂:协鑫能科、恒实科技、东方电子、申能股份

还有那些新能源电力运营(各个区域拥有新能源电站的电力公司),智能电网设备(电网数字化,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等方向的标的不一一列举可以自行挖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