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25年10月13日闻泰科技股价一字板跌停时,这家曾市值超2100亿元的半导体巨头,正经历着十年资本狂飙后的至暗时刻。从2015年借壳上市成为ODM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到2019年蛇吞象收购安世半导体缔造2100亿市值帝国,再到如今被迫剥离核心ODM业务、遭遇荷兰政府147亿元资产冻结,闻泰科技的十年发展轨迹,恰如一面棱镜,折中国科技企业在资本并购、地缘博弈中的机遇与陷阱。
十年资本狂奔:从ODM龙头到半导体新贵的巅峰之路
2015年,闻泰科技通过中茵股份实现借壳上市,彼时其核心业务还是智能手机ODM——这个看似“代工”的赛道,实则暗藏技术门槛与规模壁垒。闻泰科技凭借对安卓阵营的深度绑定,迅速成为全球手机ODM领域“一哥”,2018年出货量突破1亿部,占据全球约20%的市场份额。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闻泰科技以300多亿元完成对荷兰安世半导体的收购,这场“蛇吞象”的并购不仅让闻泰科技切入了汽车半导体、功率器件等高毛利赛道,更直接推高其市值——2020年初,闻泰科技市值突破2100亿元,成为消费电子产业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闻泰科技对资本运作的精准把控: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搭配“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最终将安世半导体纳入麾下,实现从“代工”到“半导体”的跨越。
收购安世半导体后,闻泰科技的业务版图迅速扩张。一方面,ODM业务继续深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领域,为华为、小米、三星等头部品牌提供代工服务;另一方面,安世半导体的功率芯片、模拟芯片开始切入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高景气赛道,与比亚迪、特斯拉、博世等企业建立合作。2020年,闻泰科技更是打入苹果供应链,为MacBook提供代工服务,市值一度冲高至2300亿元,成为当时A股半导体板块的“定海神针”。
然而,光鲜背后暗流涌动。闻泰科技的ODM业务长期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19年至2022年,ODM业务毛利率始终徘徊在8%至10%之间,远低于半导体业务30%以上的毛利率。与此同时,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波动加剧,汽车电子、消费电子需求分化,闻泰科技不得不在资本扩张与业务优化之间寻找平衡。
资本双刃剑:收购易成,整合难就,地缘风险终现
2025年,闻泰科技的选择让市场意外——将ODM业务以约150亿元的价格出售给立讯精密。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地缘政治环境变化与业务发展的双重压力。2024年,美国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导致其ODM业务在北美市场遭遇重大损失;与此同时,ODM行业竞争加剧,立讯精密、富士康等企业不断挤压利润空间。闻泰科技在公告中坦言:“基于地缘政治环境变化以及公司业务发展需求,未来公司将通过战略转型构建全新发展格局,逐步向具有精益制造优势的平台出让产品集成业务。”
剥离ODM业务后,闻泰科技将全部资源聚焦于安世半导体。2025年上半年,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实现营收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净利润12.61亿元,同比增长17.05%。公司强调,通过加速新产品迭代,持续夯实功率器件、模拟芯片等领域的竞争力,同时向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AI、机器人、可再生能源等高景气赛道延伸产品矩阵,目标是“成为经营确定性更高、可预测性更强的全球化半导体龙头公司”。
但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个主体“不得进行任何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的调整”,有效期一年。紧接着,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作出紧急裁决:暂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董事职务,将安世半导体股份托管给独立第三方,并任命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导致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暂时受限,日常经营面临决策链条延长、资源配置灵活度下降等挑战。
10月13日,闻泰科技股价应声跌停,封板资金超72亿元。市场担忧的核心在于:荷兰政府的资产冻结与控制权干预,是否会影响安世半导体的正常运营?闻泰科技在公告中回应称,安世日常经营仍在持续运转,但“短期内将面临决策链条临时变更/延长、资源配置灵活度下降等情况,可能对企业运营效率形成一定影响”。
闻泰科技的案例,揭示了资本并购背后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收购安世半导体让闻泰科技实现了从“代工”到“半导体”的产业升级,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跨国整合难题、控制权争夺等潜在问题,在特定条件下集中爆发,最终导致企业陷入被动。
事实上,闻泰科技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在出海并购中屡屡遭遇“水土不服”:有的企业因文化差异导致整合失败,有的因技术标准差异难以形成协同,更有的因地缘政治风险遭遇资产冻结或政策限制。
闻泰科技的十年发展,为中国科技产业敲响了警钟:资本并购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需要精准的产业判断、精细的整合能力、稳健的风险管控。在“出海”成为趋势的当下,企业更需谨慎评估目标市场的政策环境、法律风险、文化差异,避免陷入“收购容易整合难,整合容易控权难”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