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稀土精矿价格五连涨:市场信号与政策共振
2025年10月10日,包钢股份与北方稀土同步宣布将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上调至26205元/吨(干量,REO=50%),环比涨幅达37.13%,创下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大单季涨幅27。这已是双方连续第五个季度上调价格,自2024年第三季度的16741元/吨起,累计涨幅达56.53% 。此次调价直接推动稀土板块逆势走强,包钢股份涨停,北方稀土涨超6%,稀土ETF年内涨幅已达86.94% 。
这一价格波动背后,是多重力量的交织:商务部4月起强化稀土出口管制,将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纳入管控,导致国际镝价上涨210%、铽价翻倍;全球第二大铜矿Grasberg因事故停产,进一步加剧资源焦虑;而国内新能源汽车、风电等产业对镨钕需求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磁材需求增幅将保持10%以上。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使稀土从周期品向战略资源属性转变。
二、出口管制: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定价
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40%,产量占比70%,但长期面临“资源大国、利润小国”的困境。2025年4月起,商务部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技术纳入出口管制,10月进一步扩大管制范围至稀土设备、原辅料及技术。这一政策直接切断了非法转移渠道,市场流通量趋紧,迫使境外企业转向高价采购国内产品。
美对我国稀土产品加征100%关税的威胁,反而凸显了国内市场的韧性。北方稀土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272%-287%,扣非净利润增幅达399%-422% 。这印证了德邦证券的判断:出口管制强化了产业链的战略主动权,资源正向高端应用环节倾斜。政策从“被动限制”升级为“主动定价”,稀土定价权争夺进入新阶段。
三、供需格局重构:绿色转型下的需求革命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其战略地位在新能源革命中愈发凸显。每辆新能源汽车需消耗2-3公斤稀土永磁体,全球电动车2025年销量预计突破1000万辆,直接拉动镨钕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兴领域:人形机器人单台需用钕铁硼约15kg,低空经济(无人机、飞行汽车)对磁材需求增速或达200% 。
供给端则呈现集中化趋势。北方稀土通过并购重组延链补链,5万吨高性能钕铁硼速凝合金项目投产后,将占据全球产能的30% 。而包钢股份白云鄂博矿稀土储量3500万吨,占国内81%,资源壁垒难以复制。供需错配下,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氧化镨钕价格从2024年6月的44.45万元/吨涨至9月的56.2万元/吨,涨幅26.43% 。
四、产业链传导:从上游暴利到中游分化
稀土精矿价格暴涨直接增厚矿企利润。包钢股份上半年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39.99%;北方稀土前三季度净利润15.1-15.7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但中游磁材企业面临成本压力,金力永磁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157%-179%,需通过技术升级消化成本。下游电动车厂则可能转向回收再利用,特斯拉已宣布2025年实现永磁电机无重稀土化。
这种分化倒逼产业整合。北方稀土通过合资建厂(如北方招宝3000吨磁材项目)向下游延伸,而盛和资源等企业加速海外布局,试图突破配额限制。产业链价值分配从“资源垄断”向“技术+规模”双轮驱动转变。
五、国际市场博弈:资源民族主义下的估值重构
美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暂停向我国出口精矿,欧洲车企被迫调整产线,凸显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但过度依赖国内80%的消费占比也带来风险:若价格过快上涨,可能刺激海外矿山复产(如澳大利亚Wodgina矿)。这要求政策在“保安全”与“稳市场”间寻求平衡。
资本市场已反映这一逻辑。稀土板块PE估值从2024年的20倍修复至当前35倍,光大证券认为应参考锂资源股50倍PE,因稀土兼具资源稀缺性与高端制造属性。北方稀土动态PE达42倍,较2023年低点翻倍,反映市场对其战略地位的重估。
六、风险与挑战:政策天花板与技术替代
尽管前景向好,风险仍存。一是政策过紧可能导致国内企业“自我限速”,如出口管制若引发国际诉讼,可能影响海外业务。二是回收技术突破或稀释增量需求,欧盟计划2030年实现稀土回收率40% 。三是稀土永磁面临铁氧体、铁氮体等替代材料的竞争,需持续技术迭代。
稀土价格五连涨不仅是周期轮回,更是中国从“资源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的缩影。当北方稀土能将成本上涨完全转嫁,当金力永磁在海外建厂规避关税,当政策从“限制出口”升级为“引导应用”,稀土产业正完成从“卖土”到“卖材料”、最终“卖标准”的三级跳。这或许才是稀土板块估值重构的核心逻辑——它不再是一门“挖土”的生意,而是一场关乎全球高端制造话语权的持久战。
#稀土价格暴涨37%!稀土板块狂飙##社区牛人计划##盘逻辑:深度解析,理清投资思路##股市怎么看##投资随笔#
$北方稀土(SH600111)$$包钢股份(SH600010)$$中国稀土(SZ000831)$@股吧话题 @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 @社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