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国际频道 “中国风世界潮” 系列报道聚焦中国机器人领域发展成就,向全球展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并跑迈向局部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更揭开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全新篇章。
机器人产业化背后的天机贡献
报道显示,中国工厂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已突破200万台,创下全球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攀升至57%,刷新历史新高。两大核心数据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为探寻这一成就背后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实践,央视记者走进长盈精密(300115.SZ)旗下天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位于东莞的机器人工厂。在生产现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深度令人瞩目:机器人搭载的视觉识别系统可在抓取瞬间完成高速成像,定位精度精准至头发丝直径的0.1毫米级别;借助六维力控技术,能实现0.1牛精度的力控弹壳雕刻;全自动化打磨工作站的运转效率,更是达到人工的10倍,持续为生产提速。

“相比人工,我们的打磨机器人优势很明显。”天机智能技术经理袁东介绍,一方面,机器人速度更快,单台即可完成三道工艺,且能24小时不间断生产,大幅提升效率;另一方面,打磨作业会产生粉尘,对人工健康有影响,且人工操作难以保证一致性和良品率,而机器人的良品率可稳定在99%以上。据其透露,2017年、2018年之前,3C工厂打磨作业以人工为主,2017年后,这类工作以逐步被自动打磨机器人替代。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天机智能已敏锐布局下一个赛道——人形机器人。公司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已成功实现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双臂”的投产,将曾仅存在于科幻场景中的人形机器人,转化为具备实际生产力的产品。

天机智能制造中心负责人余剑辉表示,以前的人形机器人,更多停留在技术研发和概念层面,到今年,天机智能已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余剑辉预测,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呈现几何式翻倍、爆炸式增长。目前天机智能正推进厂区扩建,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行业增长。
天机Marvin推动机器人从模仿走向自主
在今年7月举行的富士康机器人生态大会上,天机人形双臂机器人Marvin,凭借毫秒级动作映射与全身柔顺力控技术,展示了精准低延迟的遥操作系统,成为全场焦点。天机遥操数采系统精彩亮相,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落地的进一步突破。
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难以完全自主处理开放式复杂任务。而天机人形双臂 Marvin遥操作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精准低延迟的遥操作,与真实环境中高质量的人类操作数据采集,驱动机器人的动作从模仿走向自主,使机器人逐步掌握技能泛化能力。依托自身核心优势,天机Marvin遥操数采系统或将迎来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从市场前景来看,Morgan Stanley预测,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7万亿美元,几乎是 2024年全球前20大汽车OEM总收入(2.488万亿美元)的两倍。
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天机智能表示,公司未来会和更多的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为其提供双臂总成,力争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