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明,正在缔造自己的“存储芯片帝国”。
2025年6月,兆易创新递交H股发行申请。同年7月份,长鑫科技IPO辅导工作完成,公司上市计划加速。兆易创新是国内存储芯片龙头,长鑫科技则是DRAM芯片领军者。
而它们背后的男人——均指向朱一明。
朱一明同时担任这两家企业的董事长,截至2025上半年,这位芯片大佬持有兆易创新6.89%的股份。早在2024年3月,朱一明就携兆易创新向估值约1400亿的长鑫科技,注资15亿元。
不过,朱一明是如何带领这两家公司,在存储芯片市场闯出一番天地的?
左手兆易创新
右手长鑫科技
21世纪初,朱一明就预见芯片产业将向亚洲开始转移,我国将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后面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个猜测,2024年国内8寸晶圆产能达到860万片/月,连续7年位列全球第一。

再看上面提到的两家公司,兆易创新2005年初成立,20余年公司一路过关斩将,现已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NOR Flash芯片供应商。
长鑫科技2016年成立,总部在安徽合肥,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研发、制造能力的公司。2018年,朱一明卸任兆易创新总经理,投向长鑫存储董事长一职,可见其重视程度。
左手兆易创新,右手长鑫科技,朱一明做足了在存储领域的产品布局。
那么,这两家公司究竟有何异同?双方存在什么关系?
兆易创新:
持续进取的存储龙头
兆易创新是一家很聪明的公司,过往发展的历程,堪称企业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的范例。
公司成立之初,存储市场大局已定。
三星带头领跑,其余厂商在后面追随。朱一明清楚知道,对初创公司而言,企业的生存比技术上的攻坚克难更为重要。多次斟酌后,他选择从SRAM业务入手,先站稳脚跟。

一是海外存储大厂逐步放弃SRAM,转向其他新型存储技术。二是SRAM芯片生产难度没那么高,更容易实现技术突破。
那时兆易创新还叫“芯技佳易”,以差异化竞争策略,芯技佳易成功活了下来。
这种战略选择下,公司又如法炮制式进军其他存储芯片产品市场。2024年,兆易创新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NOR Flash、NAND Flash、利基型DRAM与MCU产品,排名均处于全球前十的芯片厂商。

十年时间过去,2014-2024年公司营收从9.47亿增长至73.56亿。2025上半年,兆易创新营收为41.5亿,同比增长15%;净利润为5.76亿,同比增长11.31%。

再后来,随着人工智能对算力和存力需求提升,高端存储芯片供给紧俏。
HBM需求抢占平面DRAM产能,业内风向开始变动。三星、美光和SK海力士,与2025年第二季度逐步停产DDR4产品,转而投向DDR5。与此同时,三家企业均在积极计划HBM的产能扩张。
海外大厂停产后,DDR4供不应求,价格随之出现上涨苗头。
截止2025年9月,该存储芯片价格年内涨幅高达60%。正如公司此前承接其他存储芯片市场一样,未来,兆易创新在该领域的产品市场份额大概率会上升,公司业绩有望再次增厚。

当然,兆易创新的野心,远不止于偏低端的利基型芯片。
公司成立以来持续收购优质企业,以期拓展自身的业务版图。
2017年,计划收购北京矽成。北京矽成专注于存储芯片、尤其是高端DRAM产品的研究。虽说此次收购并未成功,矽成半导体后面落入北京君正囊中。但高端存储产品,已成为朱一明的“执念”。
2019年,一举拿下思立微。作为全球第二大光学屏下指纹供应商,思立微市场份额仅次于汇顶科技。至此,兆易创新形成了存储、传感器、MCU的全面业务布局。
2024年,又将电源管理芯片龙头——苏州赛芯收下,强化模拟芯片领域布局。

朱一明意在将兆易创新打造成“中国三星”,为了加速全球化进程,于是,就有了开头提到的递表港交所。要知道,2025上半年底公司账上有92.1亿货币资金,手里并不缺钱。
从四处拉融资的初创公司到谋求实现“A+H”双料上市的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正向星辰大海奔赴。
长鑫科技:
国内DRAM领军者
一定程度上来说,长鑫科技圆了兆易创新的“DRAM梦”。
DRAM芯片是动态存储,强悍的数据处理能力令其在AI时代如鱼得水。智算服务器里搭载的高带宽内存HBM,就是这类芯片的分支之一。
放眼全球来看,三星等头部存储大厂,均采用IDM“设计--制造-测试”一体化模式。虽然兆易创新也具备DRAM量产能力,但无晶圆厂“只设计不制造”,多多少少使国内存储芯片的全产业链布局受制于人。

长鑫科技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长鑫科技是全球第四家、国内第一家能量产20nm以下DRAM的厂商,部分产品性能可与三星等公司媲美。成功在海外大厂“绝对统治”的高端存储市场中,抢下一块蛋糕。

其实,兆易创新与长鑫科技的关系更像“兄弟公司”,毕竟两家企业的董事长均为朱一明。
前者借助后者IDM优势,实现DRAM产品的生产,后者接受前者注资,将公司“做大做强”。而且,长鑫科技现任总经理曹堪宇也是清华物理系出身,国内芯片行业自主发展的火炬,就这样在清华学子手中传承。
总结
半导体国产化的推进,从不是一蹴而就。兆易创新、中芯国际和北方华创等公司,均在产业链不同的环节默默努力。
全球晶圆产能逐步向国内转移,兆易创新“踩上风口”成为国内存储芯片一流企业。长期看,DRAM布局为其提供良好发展方向,短期看,DDR4芯片的涨价也有望再次增厚公司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