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在合成生物产业上的坐标价值,正在得到验证。
作为全国首个在地级市层面推出合成生物专项政策的城市,杭州于2023年以“首发之城”的姿态,率先闯入这条充满潜力的“黄金赛道”。2024年11月,杭州进一步发布《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明确提出力争到2026年实现合成生物制造业总产值400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标杆城市。
如今,这座城市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先发优势,正持续为医美等行业注入新动能。
8月28日,“2025合成生物产业杭州生态活动”在紫金港科技城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杭州市投资促进局主办、西湖区商务局协办,以“合成生物赋能医美产业”为主题,聚焦“技术突破、产业协同、政策赋能”三大议题,旨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会上,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与企业领袖共聚一堂,多维度探讨合成生物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共同勾勒这一新兴领域的“杭州坐标”。在政、产、学、研、资的多方视角下,合成生物产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杭州又凭借怎样的“成长密码”,在全国范围内保持领跑?
01 杭州,何以领跑全国?
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创新企业集群,是杭州创新生态与政策扶持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杭州将这种支持力度进一步聚焦于合成生物产业。基于此,本次大会回应了一个关键命题:打造合成生物标杆城市,杭州有什么优势?
杭州市投资促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晓蓉在会议致辞中,从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产业生态等方面,表达了杭州对合成生物产业的高度重视与坚定信心。

政府代表的发言揭示着:杭州合成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绝非偶然,这背后是系统性的战略布局——从政策引领、产业生态集聚、营商环境优化,到数字技术赋能与多层次资金支持,共同构筑起杭州在合成生物领域的领先优势。
政策方面,杭州具备全国先行优势。2023年,杭州率先推出合成生物专项政策,尤其针对医美赛道制定专项条款。随后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路径与目标。
在政策引领之下,杭州已初步形成“一心双核多元”产业格局:西湖区作为创新策源中心,钱塘区与萧山区为制造核心承载区,余杭、临平、拱墅等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研发与生产高效联动。
产业生态方面,杭州已构建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上游有联创生物等技术企业,中游有恩和生物、衍进科技等平台型公司,下游则涌现出唯铂莱生物、珀莱雅等应用与市场代表企业。
同时,杭州依托阿里云、网易等数字经济的算力与AI优势,为合成生物学研发与产业化赋能。“电商之都”的千亿级平台资源,更为产品商业化提供强大通道。
在此基础上,杭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首创“最多跑一次”“一小时办证”等政务服务,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位列全国首位。
杭州的资金支持也很到位,不仅设立了三大千亿级基金——科创基金、创新基金与并购基金,还专门设立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全面覆盖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
此外,在平台与人才方面,浙大国际科创中心等机构建成超大规模合成生物学自动化装置,提供高通量筛选、自动化实验等公共服务;杭州汇聚大量合成生物领域高端人才,还持续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
杭州在合成生物产业赛道上已然构建起“万事俱备”的发展沃土,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要素加速聚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正朝着合成生物标杆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02 企业实践的“杭州样本”
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源于杭州对合成生物产业未来潜力的深刻洞察。
在大会上,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胡奇聪对合成生物产业的宏观趋势作出解读。他指出,合成生物产业增长势头显著,预计到2028年全球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增速尤为显著,全球投资额占比从2017年的13%升至2022年的20%,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此外,胡奇聪进一步总结合成生物产业的三大商业意义,以及对医美行业的赋能价值:一是实现绿色制造,相比传统的化学制造,生物制造过程平均可减排30%-50%;二是突破原料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如凯赛生物的长链二元酸、华恒生物的丙氨酸等技术成功实现进口替代;三是实现成本优势,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例如在福瑞达和华熙生物的带领下,中国玻尿酸原料总销量占全球80%以上。
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实验室研究员马成伟则从科研实践出发,分享了西湖大学在合成生物学源头创新上的突破。他所在实验室聚焦第三代生物技术,直接利用二氧化碳等碳一化合物,通过“低碳耦合”策略提升碳利用效率,并从菌株构建、连续进化、高效筛选到稳定放大等方面系统展示技术闭环。

胡奇聪与马成伟的发言,不仅揭示出合成生物学的巨大潜力,也清晰指出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与转化挑战。
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既需宏观战略的引领,也需底层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实践。而在杭州市的政策支持下,一批企业正积极开展产业实践,构建出合成生物发展的“杭州样本”。
唯铂莱是其中典型代表。公司事业发展部总监张炜以“从无形的技术到有形的产品”为题,系统梳理了企业发展历程与战略思考。

唯铂莱2015年成立于未来科技城,2019年实现烟酰胺生物法量产,2023年迁至紫金港科技城,同年实现烟酰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可以说,唯铂莱的发展轨迹与杭州城市规划和产业政策演进高度同频。唯铂莱从未来科技城起步,经良渚基地完成实验室技术积累,在紫金港科技城依托高校资源与产业链协同实现产能扩张。
尤为重要的是,唯铂莱成功跨越了从实验室技术到商业化生产的“死亡之谷”,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炜在会上特别指出,唯铂莱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四大难题:发酵工艺的工业化适配、研发思维与工业生产的冲突、市场对接的挑战、以及法规与准入的复杂性。这些问题是几乎所有合成生物学企业都会遇到的共性难题,唯铂莱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唯铂莱的故事,是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杭州在这一新兴领域中扮演引领角色的生动体现。
03 协同聚合,生态突围
在“合成生物医美新势力:四位一体生态突围”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产业、资本、科研与商业领域的六位嘉宾开展深度对话,从产业化落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数字商业与AI应用等多方面,探讨杭州合成生物产业的生态优势与发展路径。
主持人晓池资本合伙人尹洁,对话嘉宾合碳创物董事长焦银山、唯铂莱总经理陶福平,Regenerative Bi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周广宇,国投聚力生物制造投资总监张寅,无忧传媒原内容商业化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张钟。

圆桌讨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杭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的真正优势,在于其“四维一体”的创新生态——科研、产业、资本、商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只有打通产业链条、整合政策与资本资源,合成生物学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突围。
其中,数字商业是杭州创新生态的一大特色。无忧传媒相关负责人张钟从数字基础设施赋能的维度,提出了合成生物学产品走向消费市场的关键路径。他认为,合成生物学产品商业化,必须跨越从实验室到用户的“认知鸿沟”,需要经历资本与科技背书、垂类科普、达人矩阵、消费者反馈的完整链条。
活动最后是即席讨论环节,多家生物技术企业的代表围绕“合成生物学在医美领域的应用前景与趋势”展开讨论,重点聚焦于两个话题:一是现有成熟产品如何拓展应用场景,二是如何选品以拓展产品组合并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以透明质酸龙头企业山东福瑞达为例,福瑞达是国内最早研发透明质酸并且实现量产的企业,基于企业深耕透明质酸产业三十余年的经验,公司副总经理康传利分享了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诸多思考。
康传利指出,合成生物学相比传统提取法与化学合成法具备显著优势,但行业目前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研发效率亟待提升,应加强校企分工,以系统协作应对“内卷”;其二,中试放大是普遍瓶颈,很多实验室成果难以规模转化;其三,现有审批体系仍基于传统菌株,合成生物学衍生的新原料、新工艺面临准入壁垒;其四,市场教育任重道远。企业需布局应用研发,多渠道传递产品价值,逐步建立消费者认知。
在选品策略方面,康传利认为应聚焦具有技术壁垒、市场验证明确的方向。他以透明质酸为例,其高粘度发酵工艺复杂、仿制门槛高,从而能够在三十多年来持续领先。
此外,来自嘉必优、京宇一美、湘雅生物、崇山生物等企业的代表,分别从自身实践出发,分享了对产品拓展、选品策略、法规应对、市场教育等关键问题的思考,为行业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