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事会网关注到,作为中国证券行业的头部机构之一,广发证券(股票代码:000776.SZ)的市值管理始终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宏观经济复苏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广发证券交出了一份兼具亮点与挑战的2024财报成绩。
一、2024年业绩复盘:韧性凸显,结构待优化
2024年,A股市场经历了“牛熊转换”的剧烈震荡,上证指数全年下跌8.7%,券商行业整体承压。在此背景下,广发证券凭借全业务链布局,实现营收与净利润的逆势增长。根据公司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7.6亿元,同比增长1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15.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9.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8%)。
1. 核心业务表现:
- 财富管理与资管业务:作为市值管理的“稳定器”,广发证券依托零售客户资源优势,财富管理手续费净收入达68.2亿元,同比增长18.5%。旗下广发资管主动管理规模突破5000亿元,在权益类产品发行遇冷的环境下,固收+、FOF等稳健型产品规模增长22%,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管理费收入。
- 投资银行业务:受A股IPO节奏放缓影响,股权融资主承销金额1230亿元,同比下降15%,但在并购重组领域实现突破,全年完成23单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项目,交易金额达890亿元,市场份额提升至行业第4位。
- 自营与机构业务:受益于量化投资与衍生品业务扩张,机构客户服务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25%;但权益自营业务受市场波动影响,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同比下降9%,成为业绩增速的拖累项。
2. 市值与估值水平:
截至2025年4月22日,广发证券A股市值约1170多亿元,市盈率12倍,相比2024年12月31日,广发证券总市值1850亿元,已经大幅下滑,反映出市场对其业务转型成效的分歧。

二、市值管理的“成绩单”:成绩与挑战并存
市值管理并非单纯的股价维护,而是通过业绩增长、战略清晰化、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维度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广发证券在2024年的市值管理中,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存在亟待改进的短板。
(一)核心成绩:
1.稳健业绩夯实估值基础:
在行业整体承压时,公司通过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的协同效应,实现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展现出较强的抗周期能力。特别是资管业务主动管理转型成效显著,为长期价值创造提供了可持续的现金流。
2.股东回报与市场沟通:
2024年公司实施现金分红32.7亿元,股息率达1.77%,高于三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同时,董事长与董秘全年参与26场机构调研,通过业绩说明会、路演等渠道,向市场传递“科技+财富”双轮驱动战略,提升投资者认知度。
3.回购与股权结构优化:
2024年8月,公司启动首次H股回购计划,累计回购1200万股,耗资1.5亿港元,彰显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信心;前十大股东中,中央汇金、香港结算等长期投资者持股比例稳定在65%,股权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了市值波动风险。
(二)主要不足:
1.业务结构失衡与市场担忧:
尽管财富管理与资管业务增长亮眼,但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仍达22%,高于中信证券(15%)、华泰证券(18%),在佣金率持续下行的趋势下,面临收入缩水压力。此外,自营业务的高波动性导致业绩“靠天吃饭”的形象未根本改变,市场对其盈利稳定性的担忧压制了估值溢价。
2. 创新业务布局滞后:
在REITs、跨境业务、金融科技等新赛道,广发证券的市场份额低于第一梯队。例如,在公募REITs发行规模排名中,公司仅位列第12位;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为8%,低于东方证券(12%)、中金公司(15%),数字化转型的滞后影响了市场对其“第二增长曲线”的预期。
3. 舆情管理与负面事件冲击:
2024年3月,公司因某债券承销项目合规问题被证监会警示,尽管未造成实质损失,但短期内导致股价下跌4.3%,反映出市值管理中风险防控机制仍需强化。此外,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对个人投资者的沟通渠道(如互动平台回复效率)存在提升空间。
三、管理层角色:战略引领与执行落地
市值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董事长与董秘作为公司战略的制定者与市场沟通的桥梁,其背景与风格深刻影响着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知。
1. 董事长林传辉:从“学者型管理者”到改革推动者
林传辉自2020年接任董事长以来,推行“聚焦价值创造”的战略转型,提出“财富管理向买方投顾转型、机构业务向交易服务转型、投资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型”的三大方向。作为经济学博士,其学术背景使公司战略更注重长期逻辑:
- 在财富管理领域,推动“广发智投”智能投顾平台升级,客户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元,投顾服务覆盖率提升至35%;
- 在组织架构上,设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推动前中后台数字化改造,2024年IT投入同比增长20%,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18%。
然而,其偏稳健的风格也被部分投资者认为“改革节奏偏缓”,例如在跨境业务牌照获取、子公司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上,进度落后于中信、华泰等同行。
2. 董秘吴利军:资本市场的“资深沟通者”
吴利军拥有20年证券行业经验,曾任职于深交所与中国结算,2023年起担任广发证券董秘。其优势在于:
- 深谙监管规则与投资者需求,2024年主导修订《投资者关系管理办法》,将ESG(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纳入常态化沟通体系;
- 加强与境外投资者的互动,全年接待15批海外机构调研,推动H股折价率从2023年的35%收窄至2024年的28%。
但部分中小投资者反馈,在面对股价大幅波动(如2024年10月因市场传闻单日下跌7%)时,公司的应急沟通机制响应速度仍有提升空间。

四、未来提升方向:从“规模驱动”到“价值共生”
面对证券行业集中度提升、注册制深化、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爆发的历史性机遇,广发证券需从以下四方面重构市值管理逻辑:
1. 业务结构优化:打造“哑铃型”收入体系
- 巩固财富管理优势:借鉴摩根士丹利经验,将客户分层精细化,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家族信托、跨境配置等差异化服务,目标将财富管理收入占比提升至40%(2024年为23.7%);
- 补强机构与科技赛道: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量化投资平台建设与金融科技子公司孵化,争取3年内衍生品业务收入占比突破15%,成为新的利润增长极;
- 平衡自营业务风险:建立“战略投资+交易型投资”双账户体系,降低权益自营规模占净资本比例(2024年为45%,目标降至35%以下),提升固收及衍生品投资占比。
2. 投资者关系升级:构建“全周期”沟通生态
- 强化ESG叙事:发布独立ESG报告,披露碳排放管理、员工关怀、乡村振兴等实践,争取纳入MSCI ESG评级A级(2024年为BBB级);
- 创新沟通载体: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定期解读行业政策与公司战略,拉近与个人投资者距离;
- 市值维护工具多元化:研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目前公司尚未实施过),通过绑定核心团队与股东利益,增强市场对长期价值的信心。
3. 风险防控与品牌建设:筑牢市值安全边际
- 建立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引入AI技术实时扫描社交媒体与财经平台,针对负面信息制定分级响应预案,避免“黑天鹅”事件对市值的冲击;
- 提升合规与质控水平:设立首席合规官直管制度,将投行、自营等关键业务的合规考核权重提升至40%,杜绝“合规瑕疵影响市值”的情况重演。
4. 资本运作与战略协同:释放估值溢价空间
- 推进子公司分拆上市:加快广发资管、广发期货等优质子公司的改制进程,通过独立融资与估值定价,实现母公司权益价值重估;
- 探索并购重组机会:在中小券商整合加速的背景下,选择性收购区域龙头券商或金融科技公司,补充跨境业务、资产证券化等短板。

结语:市值管理是一场“持久战”
董事会网看来,广发证券2024年的市值管理实践,在注册制全面落地、居民财富“搬家”的时代机遇下,公司能否突破“估值天花板”,关键在于能否将战略定力转化为可量化的业绩增量,将管理层愿景转化为资本市场的一致预期。
从长远看,市值管理的最高境界并非短期股价冲高,而是通过持续的价值创造,实现公司、股东、客户与社会的共生共赢。对于广发证券而言,这条探寻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也正是其作为行业“常青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