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引发行业震动。其关于“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的言论遭到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的公开反驳,后者在朋友圈喊话“朱老板别闹”,并表态称“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关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未来可能脱颖而出的公司,结合当前行业动态和商业化潜力,以下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及产业链逻辑:
一、全栈技术厂商: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优必选(UBTECH)
作为全球少数具备人形机器人全栈技术的企业,优必选已推出五代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覆盖家庭服务、工业场景(如比亚迪工厂的搬运、质检任务)。其核心技术包括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算法及多模态交互系统,且已在香港上市,商业化路径清晰。
优势:量产能力已验证(Walker X为全球首款量产人形机器人),与比亚迪、极氪等车企合作落地工业场景。
特斯拉(Optimus)
依托汽车制造端的规模化能力,Optimus计划2026年量产,定位为通用型机器人,目标成本低于2万美元。马斯克强调其将优先应用于特斯拉工厂,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二、垂直场景先行者:聚焦细分领域商业化
Agility Robotics(Digit机器人)
专攻物流场景,与亚马逊、GXO Logistics合作部署仓库自动化,采用“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30美元/小时收费,两年回本),年产能规划达1万台。
优势:首个规模化商业订单(Everon 140台合同),技术成熟度领先。
傅利叶智能(GR系列)
深耕医疗康复领域,GR-2机器人拥有53个自由度,可执行精细护理操作,已进入医院和养老机构测试。国内康复机器人市场年增速超30%,需求明确。
三、核心零部件龙头:技术壁垒与国产替代
汇川技术(伺服系统/控制器)
国内工业自动化龙头,伺服系统市占率领先,2023年组建人形机器人技术团队,重点突破关节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优势:背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复用性强,且获社保基金重仓。
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
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代表,适配轻量化人形机器人需求(如智元机器人),2024年相关业务收入占比达85%。
步科股份(无框力矩电机)
为智元机器人提供动力系统,技术指标对标国际厂商,成本优势显著。

四、潜在黑马: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
天奇股份(与优必选合资)
通过合资公司无锡优奇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3C电子等场景的量产,已实现比亚迪工厂“上岗”,计划拓展至更多工业领域。
Figure AI(通用型机器人)
获OpenAI、英伟达等巨头投资,Figure 02机器人计划2025年商用,目标覆盖物流、零售场景,技术亮点为端到端AI任务学习能力。
五、行业挑战与成功关键
商业化路径争议:朱啸虎的“退出论”反映短期盈利压力,但张颖的长期乐观基于技术迭代加速(如AI大模型提升机器人认知能力)和成本下降(传感器、芯片价格年降幅约15%)。
突围核心:
场景聚焦:优先选择需求刚性、付费意愿强的领域(如工业物流、医疗)。
成本控制:通过规模化量产和国产替代降低硬件成本(如滚珠丝杠、电机)。
生态协同:与车企、电商平台合作,利用现有渠道加速落地。

结论
短期看,优必选、Agility Robotics、汇川技术等具备明确场景和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更可能率先跑通商业化;中长期则需关注特斯拉、Figure AI等通用型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核心零部件厂商(如绿的谐波、步科股份)将伴随行业爆发同步受益。
不构成投资建议 个人看法 欢迎交流指正。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已至# $智能机器(BK0640)$ #社区牛人计划# $卧龙电驱(SH600580)$ @股吧话题 @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