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一、
段永平的观点:绝对的集中,下重注于看懂的公司
段永平是集中投资的极端实践者,他认为是否下重注是基于对公司的理解程度。
关于集中投资
原文:“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时间:摘自《段永平杂志访谈》(具体时间未在摘录中显示,但为其标志性观点)
来源:《段永平杂志访谈-共四十四章加目录-11-7(1).pdf》
关于下重注的条件
原文:“一般的比例是 0%-100%,取决于你自己懂多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只对一家放心,觉得这家肯定能给你自己觉得可以接受的回报,那你把所有钱放里面也是无可厚非的”
时间:2013年2月16日
来源:段永平博客文章合集.pdf(网友问答)
关于看懂与仓位
原文:“好容易找到一个好价格的好股票,不集中是不明白的表现。”
时间:2010年5月30日
小结:段永平的观点与林园高度一致:买什么(选择极少数好公司)是前提,但真正的艺术和勇气体现在“买多少”上——对自己真正看懂的公司下重手。
二、
散户乙的观点:仓位管理是理性与胆识的体现
散户乙通过自身实践,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看好的标的上进行仓位布局,其“主动买套、分批建仓”的策略正是对“买多少”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
关于建仓策略与胆识
原文:“我买任何股票,都是最多先买 1/3 仓位。一个股票,如果不是便宜到把身家都压上去的地步,不要一次性建仓完毕。”
时间:2014年(根据其泸州老窖建仓记录总结)
关于为何要下重注
原文:“多少钱买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少钱抛。假设未来五年老窖的销售实现 400 亿,利润 120 亿,股价上了 150 块。请问,你成本 19 块和 30 块区别很大吗?... 谁赚得多,完全取决于谁拿得住,拿得久,而这又取决于谁的仓位重。”
时间:2023年(根据其合集内容推断)
来源:《散户乙2009-2025年1月历年合集精校版》.pdf
小结:散户乙认为,最终盈利大小不仅取决于买入价格,更取决于持仓量以及能否长期持有,而足够的仓位是能拿得住的心理基础。
三、
巴菲特和芒格的观点:无限子弹与致命一击
巴菲特和芒格作为宗师,他们的整个商业模式和投资哲学都是为“在关键时刻能买得足够多”而设计的。
巴菲特:有限决策,无限聚焦
原文:“如果你是一名职业投资者,如果没有人向你咨询投资建议,你的业绩将会惨不忍睹。投资的秘诀在于,坐在那里看着球一个接一个抛过来,然后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甜点’区域。人们会大喊——‘打啊!你这个笨蛋!’。但你要知道,在你的生命中,你没有义务去挥舞球棒,你只需要等待那个绝佳的机会。”
时间:1999年(著名演讲,观点贯穿其生涯)
来源:其著名演讲,此理念在文档中通过段永平引用得以体现:“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
芒格:机会来临时下重注
原文:“当世界给予你机会时,聪明的投资者会下重注。他们不会在机会来临时左右摇摆,或者只买一点点。”
时间:多次在伯克希尔年会上阐述
来源:此理念在《投资大家芒格(四)》中通过其回顾投资可口可乐的案例得以完美体现: “一旦你领会到某家公司的股票是非常聪明的投资,并且你有很多资金可用,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尽可能多得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
时间:威斯科金融公司年会(1990年代)
来源:《《投资大家芒格(四)1989-2000年威斯科金融公司》.pdf》
小结:巴菲特和芒格的哲学是,用一生等待少数几个“甜点”机会,当这种机会出现时,其商业模式(保险浮存金)和哲学信念(集中投资)能支持他们下重注,解决“买多少”的问题。

最终结论:所有投资大师的共识是,成功的投资不在于你做了多少决策,而在于你对少数正确决策赋予了多大的决策权重(即买了多少)。“买什么”是知识问题,“买多少”是胆识和智慧问题。林园的话朴素地揭示了这一点,而其他几位大师则用各自的言论和实战,从不同角度完美地诠释和践行了这一点。
段永平:
投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象你买了一个出租房,然后每个月收租金
原话出处(2011年5月24日)
段永平在回复网友关于“如何理解公司价值”时提到:
“投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象你买了一个出租房,然后每个月收租金。你关心的是租金能不能稳定增长,房子会不会贬值,而不是天天想着房价涨跌。买股票也是一样——你买的是公司未来能给你赚多少钱,而不是明天股价涨多少。”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2011-05-24(文档定位:P142)
核心解释
段永平用“出租房”比喻投资的核心逻辑,强调以下几点:
(1)现金流思维
租金=公司利润:出租房的回报是租金,而股票的回报是公司盈利和分红。
长期持有:好房子(好公司)的租金会增长,股价(房价)自然水涨船高,但短期波动无关紧要。
(2)价值 vs 价格
房价波动≠价值变化:出租房的市场价格可能波动,但只要租金稳定,其内在价值未变。
股票同理:公司短期股价下跌不影响其长期盈利能力,关键是“生意是否持续赚钱”。
(3)排除市场噪音
不预测涨跌:房东不会因为邻居低价卖房就恐慌抛售,投资者也不该因股价波动频繁交易。
关注本质:出租房的核心是地段和租客质量,公司的核心是商业模式和护城河。
延伸案例(段永平的其他类似表述)
2012年4月14日:“如果你买了一套房子,房价跌了你会卖掉吗?如果房子本身没问题,租金还在涨,才卖。”
(强调投资需忽略短期价格波动)
2015年3月10日:“网易就像我20年前买的学区房,现在租金涨了10倍,房价涨了100倍——但我会因为房价涨了就卖掉吗?不会,除非租金不涨了。”
(用长期持有网易的案例印证“出租房理论”)
对投资者的启示
像房东一样思考:
选择“好地段”(优质行业)和“好房子”(盈利稳定的公司);
定期收租(分红或利润再投资),而非频繁买卖。
避免两类错误:
因房价涨而卖出(错过长期复利);
因房价跌而恐慌(低估内在价值)。
总结
段永平的“出租房比喻”是其价值投资理念的通俗化表达,核心是“买股票=买生意”,而非赌价格波动。这一观点与巴菲特“买公司而非股票”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长期持有网易、苹果等公司的底层逻辑。
段永平:
他们能做到今天这样很了不起,但我看不懂10年后公司会怎样
一
段永平关于“10年后”的投资哲学全解析
1.
泡泡玛特(2025年8月23日)
原文: “泡泡玛特这家公司的产品确实很有意思,founder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们能做到今天这样很了不起。但我看不懂10年后公司会怎样。” ——2025年8月23日雪球发言
解释: 段永平认可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和创始人能力,但潮玩行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存疑。盲盒依赖IP和潮流文化,而时尚易变,10年后是否仍被消费者追捧难以判断。
2.
苹果(2011年1月22日)
原文: “买苹果的时候,我想的是它10年后会怎么样。我看得懂它10年后还在赚钱,而且可能赚得更多。” ——2011年1月22日网易博客
解释: 苹果的商业模式(硬件+软件+服务生态)具备长期护城河。iPhone的用户粘性、App Store的持续收入、品牌溢价,都让段永平相信10年后苹果仍会是赚钱机器。
3.
茅台(2013年2月13日)
原文: “茅台和腐败没有直接关系,公款消费减少会影响短期销量,但10年后喝茅台的人还是会喝。” ——2013年2月13日雪球评论
解释: 茅台的核心是品牌文化和社交属性,即使短期受政策影响,长期看高端白酒的需求不会消失。段永平认为,10年后茅台仍会是商务宴请和礼品市场的首选。
4.
网易(2002年投资时)
原文: “我当时想,网易做游戏,只要玩家还在,10年后它还能赚钱。” ——2010年4月20日访谈
解释: 网易的游戏业务(如《大话西游》《梦幻西游》)具备长生命周期,玩家付费习惯稳定。段永平判断,游戏行业10年后仍会存在,而网易会是头部玩家。
5.
GE(2008年投资时)
原文: “GE的问题很大,但我相信10年后它还能活下来,而且会变得更好。” ——2009年3月10日雪球发言
解释: GE当时受金融危机冲击,但段永平认为其工业业务(航空、能源)具备长期需求,企业文化也有纠错能力,10年后仍会是重要企业。(巴芒大道注:大道后来发现GE的文化变了,而且业务太复杂、看不懂,就全卖了,而且原来认为GE的多元化可以成,事实证明没有谁能多元化成功哈,而且自嘲,GE是看错了却赚钱的例子。)
6.
特斯拉(2019年评论)
原文: “特斯拉很厉害,但电动车行业1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 ——2019年5月15日雪球发言
解释: 电动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10年后特斯拉是否仍领先难以预测。段永平因此选择不投资。
二
为什么段永平如此强调“10年后”?
1.
避免短期噪音干扰
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10年视角能过滤政策、市场情绪等短期波动,聚焦生意本质。
2.
真正的好生意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
如果一家公司10年后可能消失或被颠覆,那它就不是“好生意”。茅台、苹果这样的企业,10年后依然强大。
3.
投资是买公司,不是炒股票
段永平说:“如果你不想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强调10年,是为了让自己真正以企业所有者心态投资。
4.
符合复利逻辑
长期持有的复利效应远超短期交易。10年能让好公司的价值充分释放(如茅台、苹果的长期回报)。
总结:段永平的“10年思维”核心
看得懂(商业模式清晰,如茅台、苹果)→ 敢下重注。
看不懂(行业变化快,如泡泡玛特、特斯拉)→ 不碰。
投资不是预测明天涨跌,而是判断10年后这家公司是否还在赚钱,而且能赚更多的钱。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避开了无数陷阱(如乐视、共享经济),也抓住了真正的大机会(网易、苹果、茅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