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贺王娟
2025年被认为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多款可回收商业火箭将实现首飞,多个卫星制造厂商将提升卫星批量生产能力,下游卫星数据应用需求场景不断扩容,更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不断涌现。
4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展会上,看到火箭、卫星制造、卫星测运控服务、卫星数据应用等商业航天产业链企业带着最新的技术产品“秀肌肉”。此次商业航天展区受到众多关注,面对正在不断扩容的市场,参展商们热情十足。更有参展商直言,今年参展企业基本都是具备技术落地能力的企业,而停留在概念阶段的企业早已被市场淘汰。目前行业已进入技术密集落地期,在市场需求催化下,各环节商业闭环逐步打通,产业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
可回收火箭商用按下“加速键”
“造这么多卫星如果没有火箭能送上天,那么它将会是地上的废铁。”深圳市魔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魔方卫星”)副总赵云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受益于近年来商业火箭的批量发射,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提升了卫星星座组网效率,加速全产业链商业化的进程。
火箭上天的能力制约着卫星乃至全产业发展的关键,高效率、低成本的火箭发射能力将会是航天工业规模化时代的核心引擎。作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助燃器,可回收火箭的商业化应用能力备受关注。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2025年预计多家火箭制造企业将实现可回收火箭的首飞。
“可以看到我们现场展示的星云一号火箭模型,一子级配有栅格舵和回收支腿”,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蓝航天”)总体副主任师李金凌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公司星云一号这款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择机进行首飞。该火箭型号搭配的是9+1构型,即一级使用9台发动机,二级使用1台真空型发动机。
除星云一号外,深蓝航天还展示了星云一号改进型、星云二号可回收火箭模型。据介绍星云一号改进型是在星云一号的基础上提升了推力,使用更多发动机,该型号预计能在2026年实现首飞。星云二号则是一个5米级别直径的大火箭,起飞规模可达千吨级,其搭载的发动机雷霆RS亦是深蓝航天自主研发的130吨级大推力发动机,是目前国内在研最大推力开式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
除深蓝航天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一院”)等其他火箭企业也带着其拳头产品亮相展会。“此次展会航天一院集中展示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及整流罩模型,商业航天海上发射综合演示沙盘。”航天一院现场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目前公司长征八号甲、捷龙三号等多个型号运载火箭都承接了商业发射的任务,尤其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具备陆上与海上发射的能力,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当前国内多家火箭公司可回收火箭的实验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现阶段仍处于实验验证阶段。”上述航天一院的工作人员表示,“预计未来两年时间市场上会有更多成熟的可回收火箭产品推出。”
旺盛需求催生产业“开枝散叶”
火箭、卫星、发射场是商业航天产业重要的三大环节,伴随着卫星上天需求跨越式的增长,更是催生了卫星测运控等众多围绕卫星服务环节企业的发展。
苍宇天基(北京)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苍宇天基”)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高、中轨道天基信息传输系统建设与运营的商业航天公司。苍宇天基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规划由4颗GEO卫星、6颗MEO卫星和3颗IGSO卫星构建覆盖全球(包含南北极区域)的天基信息传输系统,目前该系统首颗商业高轨中继卫星已进入投产阶段,计划于2026年实施发射。”
据了解,该中继卫星可为低轨星座、运载火箭等用户提供高效天基测控与数传服务,不仅将显著提升用户效能,更将拓展我国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
卫星上天数量的急剧增长,也给卫星测运控服务或相关配套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基本一颗中低轨卫星运行年限在5年至8年,高轨卫星则有1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卫星在预定轨道平稳运行,离不开对其长期的观测管理,”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图测控”)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称,星图测控基于地面观测系统优势以及自主研发的洞察者软件平台,已具备对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太空态势感知、卫星在轨服务等能力,可降低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碰撞风险,维护太空环境的安全及在轨航天器性能的健康管理。
赵云也表示,卫星密集上天,也给卫星部组件环节带来了巨量增长。今年魔方卫星最主要展出的产品是集团下属子公司重庆开拓卫星自主研发的全新柔性太阳翼产品,其特点就是具备超薄超轻的高收纳比,可满足以互联网宽带卫星为典型的大功率能源需求,且随着自动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生产,该款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基于旺盛的市场需求,目前公司正在做产能扩张的投入,预计在今年年中至三季度,产能还会翻番”。赵云说。
可回收火箭的逐步应用,对布局在火箭全舰的测点分布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要求,中科星图天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图天辰”)首席科学家张雯雯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星图天辰自主研发的一套火箭环形网络测量系统,取代了一套庞大复杂、重量达几百公斤的电缆网,该系统由简洁的一个个传感器盒子和网线组成,不仅降低了飞行器的负载和价格,还提升了火箭数据监测的可靠性及数据回传效率。
以应用为牵引扩大市场成为共识
卫星远在天边,应用近在眼前。当前的商业航天产业不仅仅是浩瀚苍穹的宏大图景,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千行百业的科技应用,从传统的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自然资源应用场景,扩容到金融保险、矿山监测、智慧交通等更多元化的应用中。
“只有规模化的星座,才能在业务上有很成熟的应用场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市场部王淞晗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长光卫星自建的117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是当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该卫星星座可以实现全球任意一个地点每天重返38次至40次,极大地拓宽了下游的应用市场。”
“公司还规划了160颗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卫星星座,其分辨率将达0.2米至0.3米的水平”,王凇晗表示,“若分辨率能突破0.1米,卫星影像将能替代低空无人机的无人机图像,届时遥感卫星数据的应用范围将再度扩容,目前长光卫星正在朝着此技术方向继续突破。”
记者在展会现场注意到,从火箭、卫星、核心零部件、数据应用等展会现场各环节的企业都紧密相连,合作密切,不少企业互为上下游。这也意味着国内整个商业航天技术发展路径以需求为指引更为落地和实际。
“十年磨一剑,商业航天的发展走进第十个年头,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云向《证券日报》记者感叹道,“在政策技术及市场的推动下,商业航天发展路径日渐清晰,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迭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我们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信心,正在加大投入以应对即将要爆发的各种需求。”
“从火箭的可重复利用到卫星的批量生产及多个大规模的星座部署落地,行业的创新力正在不断进步,但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中科星图副总裁、商业航天战略部总经理郝雪涛认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根基还是要做好商业闭环,只有以应用为牵引才能更好的促使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筑牢根基,实现良性循环。企业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需脚踏实地做好产品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从而筑牢行业健康发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