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智能化技术向前之际,电动化的新电池技术也取得了新进展。CIBF 2025中国深圳电池展上,固态电池产业化、技术难点等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对比液态电池,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均有提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旗下车百智库最新调研报告《全固态电池有望引领新一轮电池革命》认为,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上限(约350Wh/kg),而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 Wh/kg,在产品性能上具备“技术颠覆”的潜力。因此,固态电池一直被各大动力电池厂商、新能源车企视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开发方向,但仍需要攻克技术、高成本等问题
贝特瑞集团研究院固态电池项目负责人杨成林表示,固态电池面临的问题包括成本过高(全固态电芯成本达到5元/Wh)、运行压力高(全固态电芯运行所需压力在兆帕级)等。
但近一年来,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迭代,固态电池所需原材料成本出现明显下降。杨成林表示,比如固态电解质所需的硫化锂,在大批量采购的情况下,目前的售价可以达到1000元/千克。
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下探,产业链相关厂家对固态电池量产的速度也在加速。国轩高科于5月17日发布了包括续航达1000公里的G垣准固态电池在内的6款电池等新品,其中全固态电池目前已进入预量产阶段。贝特瑞日前也发布了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材料,布局涉及正极、负极、电解质,且已具备量产技术条件。恩捷股份旗下湖南恩捷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生产线项目已于本月落地玉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形成年产1000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生产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固态电池正在加速上车。长安汽车发布金钟罩固态电池,达400wh/kg,续航里程将达1500公里,将于2025年底首发样车。上汽集团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广汽集团已初步打通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在2026年将其搭载于吴铂车型。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值得一提的是,动力电池从液态到全固态的转变,处在中间过渡期的半固态电池也受到争议。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直言,一些车企过度宣传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实际上是在误导公众和投资者。他表示:“所谓的2025年要大规模应用固态电池,这话不负责任。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10年时间。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多数是半固态或准固态,仍然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有本质区别。”
恩捷股份全球研究院固态研发部部长刘洋预计,在2030年前后,液态电池的比例仍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半固态/固液混合态电池已经上车,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正在加速;恩捷股份也布局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关键原材料,加速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上述判断是基于全固态电池成本较高,现在的液态锂电池性价比更好,因此固态电池将会应用于某些细分领域如深空(航天)、深海、深地等,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应用仍会以液态锂电池和半固态电池为主。
杨成林则表示,未来十年固态电池市场的年度复合增长率为30%,至2035年达到500GWh,其中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占比约为41%,半固态电池占比约为33%。
从行业来看,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正伴随着议论不断向前发展。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固态及半固态电池项目投资约188亿元,涉及产能达48.3GWh,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储能场景。
工信部科技司发布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工作顶层设计,扎实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全固态电池、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智慧家庭、汽车碳足迹等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建设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郑亚莉认为,固态电池电解质的选择需同时兼顾电导率、加工性、稳定性和制造成本等。当前更接近产业化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硫化物电解质,二是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还需重点突破材料层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层面的高效生产工艺/低成本化,预计2027年前后将建立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并推出搭载的原型车,2030年前后将可能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并装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