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强心针"为何失效了?
昨晚英伟达的财报就像给科技股打了一针肾上腺素。黄仁勋交出的成绩单确实漂亮: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112%,净利润翻倍,下一代Blackwell芯片还拿到了1.3万个样品订单。这要是放在平时,足够让纳斯达克嗨上三天。但这次市场只亢奋了不到两小时就蔫了,最终三大指数全线下挫,纳指更是暴跌2.15%。
泡沫之争再起
黄老板在电话会上信誓旦旦地说"AI没有泡沫",可市场似乎不太买账。看看甲骨文跌6%、AMD跌7%的惨状,就知道资金正在用脚投票。这种分歧很有意思:卖铲子的英伟达确实赚得盆满钵满,但买铲子的科技公司们却开始被质疑能不能挖出金子。
这里有个微妙的现象值得玩味。英伟达现在的自由现金流比谷歌、微软这些大客户还多,多到要给AI初创公司贷款买自家芯片。这种"自产自销"的循环,难免让人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光纤过剩。当年铺下去的光纤很多成了"暗光纤",现在投下去的AI算力会不会也面临类似窘境?
美联储的"犹豫不决"
更让市场头疼的是降息预期又生变数。那份迟到的9月非农报告显示就业增长超预期,直接把12月降息概率打到了40%以下。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的表态也很纠结——他既说"利率最终会大幅下调",又对短期过快降息感到不安。
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要知道,科技股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低利率预期上的。现在资金开始从纳指流向沃尔玛这样的防御性股票,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概股的"连带伤害"
有趣的是,中概股这次也未能幸免。金龙指数跌3.26%,蔚来、小鹏这些新能源车齐刷刷下挫。这种同步下跌可能反映的是更广泛的避险情绪——当美元指数触及六个月高点时,风险资产往往首当其冲。
机会藏在波动里
眼下市场的分歧其实很有启示意义。看空者认为AI投资不可持续,看多者则坚信这是新工业革命的开端。桥水的达利欧说得挺实在:"市场确实有泡沫,但戳破泡沫的针还没出现。"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或许该记住谷歌CEO皮查伊的提醒:就像互联网泡沫后留下了亚马逊、谷歌这样的巨头,AI浪潮退去后也会沉淀下真正的赢家。关键是要分清谁是"卖铲子的",谁是在"赌金矿"。
(风险提示: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