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财报超预期,但AI狂欢背后藏着什么?
说实话,英伟达这次的财报数据确实漂亮——570亿美元的营收,数据中心业务增长近七成,甚至对下一季度的预期也比市场更乐观。盘后股价应声上涨,市场情绪看起来一片欢腾。但作为老股民,咱们得透过数据看门道:这份成绩单究竟是AI行业持续爆发的铁证,还是资本提前透支未来的狂欢?
先看数据亮点:
1. 数据中心业务扛大旗:512亿美元的营收占比近九成,说明大模型训练、云计算这些“吞金兽”对英伟达GPU的依赖丝毫未减。微软、谷歌这些科技巨头拼命砸钱买芯片,短期内的需求确实堵不住。
2. 毛利率稳得住:73.6%的毛利率虽然略低于巅峰期,但在Blackwell芯片量产初期能维持这个水平,说明英伟达的定价权依然硬气。
3. 未来指引“画饼”够大:650亿美元的Q4营收预期,直接甩开市场预测一条街,黄仁勋这是明牌告诉市场:“别慌,订单排到明年都干不完!”
但隐忧也不少:
1. 供应链的“天花板”:摩根大通此前提到,英伟达的增长瓶颈不在需求,而在产能。CoWoS封装、HBM内存这些关键环节的产能如果跟不上,再多的订单也是纸上富贵。
2. 对手虎视眈眈:AMD的MI300系列芯片性价比优势明显,谷歌、亚马逊自研TPU的动作也没停过。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能撑多久?
3. 中国市场变数:H20特供芯片性能阉割后,国产替代加速(比如华为昇腾),这块肥肉英伟达还能啃多少?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场情绪:
- 一边是贝莱德等机构疯狂加仓,另一边彼得·蒂尔、桥水却悄悄减持。就连《大空头》原型迈克尔·伯里都押注10亿美元看跌期权,摆明了对AI泡沫的警惕。
- 深水资产管理公司的警告更直接:“如果英伟达指引太激进,可能加剧市场对过度投资的恐慌;如果保守,又会被解读成增长见顶。”
老股民怎么看?
短期看,英伟达的财报确实给AI产业链打了强心针,CPO、光模块这些上游概念可能跟着躁动。但长期得想明白两件事:
1. 行业是否“过热”?黄仁勋说的“5000亿美元订单”到底有多少能落地?如果云厂商未来缩减资本开支,泡沫戳破就是一夜间的事。
2. 估值是否透支?30倍的PE对应50%的增速,看似合理,但若毛利率下滑或竞争加剧,戴维斯双杀可不是闹着玩的。
总之,英伟达仍是AI时代的“卖铲人”,但这场掘金游戏里,没人能保证所有铲子都能挖到金子。普通投资者别光看股价狂欢,多问问自己:现在的价格,是买未来还是买风险?(注: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