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公司的"跨界"棋局
当方直科技宣布收购AI教育公司执象科技时,市场用股价大跌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这家老牌教育资源服务商试图通过关联交易切入智能教育赛道,却意外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这场看似寻常的并购背后,藏着传统教育企业转型的典型困境。
关联交易的AB面
公告显示,执象科技创始人黄元忠正是方直科技的控股股东。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虽然合规,却难免让外界对交易公允性产生疑虑。更微妙的是,被收购方上半年营收不足两千万,经营现金流为负,与方直科技强调的"业务协同"似乎存在温差。
教育行业的观察人士或许会联想到新东方早年跨界直播的案例——当时同样不被看好,最终却成功开辟第二曲线。不同的是,新东方选择的是轻资产转型,而方直科技真金白银的收购更像一场豪赌。
转型阵痛进行时
翻看方直科技的财报,或许能理解其急于求变的焦虑。公司营收利润连续下滑,核心产品依赖开学季的周期性特征明显。其重点培育的AI陪伴机等新产品,与执象科技的智慧课堂、智能机器人确实存在想象空间。但教育科技赛道早已巨头林立,从好未来到腾讯教育,都在争夺AI+教育的蛋糕。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方直科技宣布收购的同日,美股教育科技概念股普遍上涨。这种反差或许暗示:市场并非不看好教育数字化,而是对传统企业转型路径存疑。就像当年柯达发明数码技术却未能自我革命,行业变革期最危险的往往不是外来颠覆者,而是既得利益者的路径依赖。
科技巨头的教育野望
如果把视线放宽,会发现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正在教育场景频频落子。其与三星合作的AI工厂计划,德国电信的智慧教育中心项目,都展现出用算力重塑教育形态的野心。相较之下,方直科技的收购更像在补课而非创新。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共识,但如何转型却无标准答案。是像方直科技这样并购求变,还是如好未来般自主研发,亦或学新东方另辟蹊径?每个选择都伴随风险。对投资者而言,或许更需要关注企业是否具备持续创新的组织能力,而非单次转型的华丽叙事。毕竟在AI颠覆一切的时代,今天的解决方案可能明天就成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