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板块为何突然"降温"?
当英伟达CEO黄仁勋在韩国吃着炸鸡、喝着啤酒谈下26万块GPU大单时,A股半导体板块却意外遭遇"寒流"。科创半导体ETF单日下跌超4%,华峰测控等成分股领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颇值得玩味。
韩国豪赌AI基建的连锁反应
这场半导体板块的调整,或许与英伟达的"东进战略"密切相关。黄仁勋此次韩国之行不仅带去了最新Blackwell芯片,更与三星、现代等巨头达成深度合作。韩国政府计划将国内AI芯片存量从6.5万块提升至30万块,这种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可能让市场担忧国内半导体企业的竞争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与英伟达宣布共同研发HBM4内存技术,SK海力士也已完成HBM4量产准备。这种产业链上游的强强联合,或许加剧了投资者对技术代差的忧虑。就像下棋时对手突然连下三子,市场需要时间消化这种变化。
国产替代的"另一面"
虽然半导体设备ETF近期规模逆势增长,显示出资金对国产替代逻辑的认可,但英伟达的全球化布局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其与韩国企业共建的"AI工厂"不仅涉及芯片供应,还包括数字孪生、工业云平台等完整生态。这种"交钥匙工程"式的合作,可能缩短技术追赶的时间窗口。
不过,市场情绪往往放大短期波动。就像7月半导体材料ETF在国产设备企业上市时曾强势上涨,当前调整或许只是技术性回调。毕竟半导体行业的国产化率提升空间仍然存在,政策支持下的产业链整合仍在推进。
站在算力革命的十字路口
黄仁勋将当前AI发展称为"良性循环",这个比喻颇为形象——越多的算力催生越强的AI,越强的AI又吸引更多投资。在这场全球算力基建竞赛中,韩国选择与英伟达深度绑定,而国内半导体产业则面临路径选择。
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国际产业联盟会如何影响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就像亚马逊自研AI芯片带动代工商股价大涨,技术路线的每一次分叉都可能创造新的机会。当前的市场波动,或许正是重新审视半导体投资逻辑的契机。当然,任何决策都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毕竟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没有永远的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