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当背着行囊的大学生踏入校园,他们的消费选择正悄然勾勒出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职场人类学实验室发布了《大学生消费图鉴2025》调查报告,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来自全国600余位大学生。
报告显示,其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大学生消费“三件套”升级为智能消费“五大件”,除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这三件套外,智能手表凭借贴身助手的定位,以及电动自行车凭借校园出行场景的刚性需求成功“上位”,成为00后大学生消费清单上的新标配。现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智能消费特征。
消费观以实用主义为主导
旅行成情绪消费最大出口,远超潮玩和追星
00后大学生,早已跳出“冲动消费”的标签,将“实用”与“性价比”刻进消费选择的核心。

调研数据显示,近半数(48%)大学生在开学购物时秉持“实用主义”,仅购买必需物品,不追求多余功能与颜值;24%的学生属于“性价比党”,精打细算追求最划算价格。两者合计超七成,远超追求“品质一步到位”(22%)与“新潮设计”(6%)的群体。这意味着,那些缺乏实用价值、仅靠品牌故事包装的产品,很难在大学生市场立足。

从地域差异来看,消费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追求新潮前沿的大学生明显更多,而湖北、河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大学生则更注重实用主义。
具体来看,上海(15%)、北京(9%)等一线城市大学生对“新潮前沿”的接受度更高,更愿意为独特设计与品牌文化买单;而湖北(56%)、河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的学生,实用主义占比显著领先。值得关注的是,东部沿海的浙江省虽经济发达,学生却同样擅长精打细算,性价比至上占比达 23%,展现出“务实”与“经济发达”并存的消费特质。
消费能力直接影响消费选择。调查显示,近九成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000-3000元;3001-5000元月生活费的占到了6.1%;月生活费不足1000元的大学生占比4.5%;5001-10000月生活费的占0.8%。另外,还有0.5%的大学生表示月生活费在一万元以上。

有限的生活费让大学生不得不优先考虑“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对“情绪价值”的追求,这并不矛盾——相反,他们的情绪消费更聚焦于“真实体验”而非“虚空叙事”。
在情绪消费选项中,“旅游/打卡”以84%的占比高居榜首,超过六成(67%)学生愿意为乐器、运动装备、摄影器材等“兴趣爱好”付费;这一比例显著高于追星娱乐33%和潮玩手办35%等偏向“小众圈层”的消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共识,他们宁愿省下买潮玩的钱,去看一次海边日出、逛一次古城街巷,用真实的行走与体验填补青春记忆。
总体来看,大学生在“情绪价值”消费上更倾向于实用性和自我成长结合的方向,情绪消费不再只是即时满足,而是逐渐转向长期价值与社交资本积累的结合。
00后大学生智能消费“五大件”革新
电动车跻身必备品,超过培训考证
数码产品毫无疑问成为了大学生的消费必备,几乎人人都要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手机也是不可或缺。
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开学清单,如今大学生的消费“三件套”已升级为智能消费“五大件”。调研显示,大学生心中最重要的智能消费“五大件”分别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手环、电动自行车。

除了智能消费“五大件”之外,智能录音笔翻译器、口袋旅行摄像机,也在很多00后大学生人群中十分走俏。00 后大学生热衷追求新鲜事物,智能录音笔翻译器,能高清录制课堂与讲座,还可实时翻译外语资料,辅助学习与学术研究;口袋旅行摄像机小巧便携,成为大学生随时拍摄社团活动、校园生活Vlog的好工具,为青春留存鲜活影像。
有意思的是,另外一项00后大学生全品类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四成的大学生将电动自行车列为重要的大件消费品,甚至超过了培训考证的需求。同时,衣服和化妆品也会占据00后大学生不小的开支,同样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们的“颜值消费”大项。
电动自行车成为00后大学生智能消费“五大件”之一,这背后是校园出行场景的变革,如今许多高校在郊区兴建新校区,校园面积大、教学楼分散,步行耗时久、自行车费力,电动自行车的“省力便捷”优势凸显。加之郊区出行配套不如市区完善,电动自行车既能满足校内通勤,也能支撑短途校外购物、聚餐,成为“校园生活神器”。
校园出行方式的巨大变化是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曾经自行车是不少大学生活的符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被电动自行车取代。
数据显示,74%的学生选择了电动自行车作为校园交通工具,成为主流选择,远高于其他选项。相比之下,仅有37%的学生购买了自行车,而小汽车和其他类型交通工具的选择比例更低。

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购买电动自行车时,对多个因素表现出高度关注,其中续航、安全、外观、价格、品牌和智能功能,均被列为关键考虑点。这一现象表明,消费者在选购过程中既重视车辆的性能和使用体验,也关注其外观设计及品牌影响力。同时,智能功能上的升级也体现了年轻消费者对科技配置的重视程度。在选购电动车时,雅迪和九号分别凭借价格力和智能体验,受到00后大学生们的喜爱。
“年初开学时买的自行车,还不到一个月就被偷了,我被气得步行上课了一学期。暑期兼职攒钱换了九号的电动车,不用带钥匙用手机就能解锁,而且不用担心丢车,现在充一次电能用一个多星期,感觉出行方便很多。”湖北00后大学生周洋表示,电动车让他大学生活出行便捷很多。
九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动车在大学校园里使用场景广泛,从赶早八,到穿梭校区参加活动,或是三两好友逛街出游都可以用上。有不少学生还会给车身贴上个性贴纸和装饰,满足他们的“颜值刚需”,在智能化上,追求和用手机手环一样的丝滑无感体验,所以九号在设计、使用体验和实用性上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统一,用“聪明耐造又清新耐看”的智能电动车产品吸引了不少大学生。
在手机消费上,苹果以62%的选择率成为大学生群体在购买数码产品时最受欢迎的品牌,小米和华为则紧随其后。大学生在数码产品品牌选择上,集中趋势明显。
在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产品上,00后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硬件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智能穿戴类产品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和需求,他们甚至日渐成为了智能穿戴产品的主力军。
智能手表是00后大学生中较为普及的产品,例如华为WATCH FIT 4系列、小米Watch S4、Apple Watch SE等,这些智能手表具备健康监测、运动模式识别、NFC功能等,能满足大学生在健康管理、运动、便捷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大二学生杨逸说,“智能手表很多功能都很实用,比如健康监测、能够脱离手机独立接打电话等等。我现在戴智能手表的时间,感觉比手机时间还长,就跟我的”贴身电子保姆一样,用它记录健身、睡眠状态,提醒我喝水、提醒我远眺保护眼睛……感觉最懂我的,就是我手腕上的这块表了。
大学生对恋爱态度同样更务实
过半顺其自然,真谈起来每月花费不少
恋爱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值青春的大学生们中,却只有三成对恋爱有炙热的需求。55% 的受访者抱着 “无所谓,顺其自然” 的心态,既不焦虑脱单,也不拒绝缘分,主打“佛系等缘”,还有13%干脆“不想谈恋爱”,更专注于自己的节奏。只有32% 的受访者把恋爱当 “大学必修课”,愿意主动抓住心动机会。

单身的理由也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是最大阻碍,过半的人还要“大学学业为重”,把恋爱往后排;38%的人坦言“谈恋爱需要花钱,经济实力不允许”,钱包成了绊脚石;至于“家里不让谈”,仅2%的人提到,家庭束缚早已不是主要原因。
花钱上更不搞“糊涂账”:43%的情侣选择“不AA,但是恋爱消费轮流付”,你请吃饭我买奶茶,平衡又不生分。也有30%的受访者认可“各付各的”,这样反而可以让恋爱不牵扯金钱因素。仅11%会“把钱放一起花”。

在恋爱消费金额上,“每月500以下”的占比20.1%,54.1%的人觉得需要“每月 501-1000元”,“每月1000-2000元”的则占21%,每个月大几百到一两千的恋爱花费,相对于生活费也算一笔不小的开支,更有5%的受访者在恋爱上每月有超过2000元的高预算。

知识消费成刚需
AI消费初兴起,为成长买单意愿强烈
除了各种实物商品,数字虚拟消费已经是大学生们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消费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们的刚需。AI消费也正在兴起,数字原住民们,为成长买单的意愿强烈。
调研显示,71%的受访大学生为工具软件会员付费,65%的买了各种影音娱乐软件会员,还有54%的购买了知识付费课程,相比较而言,只有28%会购买游戏道具。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25%的受访大学生购买了付费AI工具,AI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学习伴侣。相信随着AI工具的进一步进化与普及,为AI付费的大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加。
当代大学生们在情怀、情感与实用中权衡,用消费塑造生活。他们既信奉理性实用,追求性价比,又愿意为行走山河的体验付出成本。面对恋爱,虽然佛系随缘是多数,但是恋爱起来,不喜欢AA的刻板,但又推崇礼尚往来,轮流买单。
在出行上,电动自行车开始成为新的校园消费大件;在生活上,智能手表手环成为大学生的贴身助理。更重要的是,大多是数字原住民的这一代大学生们,乐于为知识付费,开始探索AI工具。他们中的许多人,消费观不再被空洞的故事左右,而是回归自我——为自我成长和真实体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