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三季度产能利用率攀升至95.8%,产线接近满载,正承接大量来自模拟芯片、NOR/NAND Flash及MCU等领域的急单。为保障这些高优先级订单的交付,公司已主动与客户协商,将部分非紧急的手机类订单延后,导致智能手机相关业务短期占比有所下降。这一系列动态在近期投资者调研中被披露后,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带动半导体板块整体走强,亚翔集成等供应链企业也接连涨停。
从财务数据看,中芯国际前三季度营收达495.1亿元,同比增长18.2%;净利润38.18亿元,同比大增41.1%。单看第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6.9%,毛利率提升至25.5%,显示出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尽管四季度是传统淡季,但公司仍给出“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的稳健指引,并预计全年收入将超过9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背后,一方面是AI和数据中心需求拉动高端芯片制造订单旺盛,另一方面则是国产替代趋势下,国内客户对本土代工的信任度不断提升。
我注意到,这轮产能紧张并非短期波动。存储芯片市场的供应缺口正在向上下游传导——DDR5、NAND闪存价格在过去几个月大幅上涨,部分产品现货价翻倍,甚至出现“一天一个价”的局面。这种紧缺状态直接影响了终端厂商的备货策略:手机厂商因担心存储器件短缺而推迟整机生产计划,反而更倾向于提前锁定其他关键芯片产能。这也解释了为何中芯国际虽暂缓部分手机订单,却依然订单饱满。
在我看来,中芯国际当前的角色已不仅是晶圆代工厂商,更像是整个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锚”。它在产能调配上的灵活性,反映出对中国市场需求节奏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NOR Flash、MCU这类验证周期长、替代门槛高的产品线上,现有供应商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这也为中芯巩固客户关系提供了时间窗口。
更长远来看,随着长江存储三期、长鑫科技扩产以及中芯自身可能的技术升级推进,2026年国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环节将迎来真正的放量期。眼下这波由AI和存储驱动的景气周期,不只是涨价红利,更是国产供应链加速整合的关键契机。只要产能爬坡和设备交付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结构性复苏的持续性会远超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