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全面超预期,全年收入有望首次突破90亿美元,2026年扩产步伐或将加速——这是当前半导体行业最值得关注的信号之一。
根据光大证券和国盛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中芯国际在25Q3实现营收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不仅超出公司此前指引上限,也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23.47亿美元。更亮眼的是盈利能力:毛利率达22%,超出指引区间(18%-20%)和市场预期;归母净利润1.92亿美元,同比大增28.9%,环比增长44.7%,同样超出预期。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高达95.8%的产能利用率和持续扩张的产能规模——季度末月产能已达约当8英寸晶圆102.28万片,较上一季度明显提升。
从业务结构看,消费电子、工业与汽车领域成为主要增长动力,合计贡献了超过半数的晶圆收入。其中消费电子占比达43.4%,工业与汽车升至11.9%,而智能手机因客户季节性调整及公司优先保障急单出货,短期有所承压。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稳定在77%,显示先进制程和大尺寸平台正持续放量。与此同时,资本开支在三季度显著回升至23.9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已超400亿元,为后续扩产打下基础。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趋势: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强化中芯国际的基本面。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使得模拟芯片、存储器、CIS等领域的订单持续向国内转移,这种份额切换具有长期粘性而非短期波动。尽管当前存储涨价导致部分终端厂商对逻辑电路拉货趋于谨慎,但这更多是节奏问题,在手订单依然饱满,供不应求格局未变。
基于此,多家机构判断,随着设备到货逐步恢复,叠加AI、存储和国产化三重驱动,中芯国际有望在2026年迎来扩产加速期。光大证券已上调其2025-2027年盈利预测,并维持“买入”评级。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财报数字的胜利,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的一次阶段性验证。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仍存的背景下,中芯国际展现出的产能韧性、客户结构优化和盈利改善能力,值得投资者重新审视其长期价值。当然,美国技术管制风险仍是悬顶之剑,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内需拉动和技术迭代正形成有效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