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刚刚交出了一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季度成绩单: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171.62亿元,同比增长9.9%;净利润15.17亿元,同比暴增43.1%。更关键的是,公司产能利用率攀升至95.8%,而折合8英寸晶圆的月产能首次突破100万片大关——达到102.275万片。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中国半导体制造能力的一次实质性跃升。
从财务数据看,这份业绩的含金量非常高。毛利率在第三季度达到25.5%,环比提升4.8个百分点,创下阶段性新高。要知道,这还是在行业整体处于成熟制程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实现的。支撑这一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晶圆销量的显著上升——当季销售量达249.95万片(折合8英寸),同比增长超过17%。同时,产品结构也在优化,工业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尤其是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已升至11.9%,反映出公司在高增长赛道上的布局开始兑现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产能快速扩张,但中芯国际并未陷入“空转”困境。相反,其产能利用率连续多个季度走高,从第二季度的92.5%升至95.8%,逼近满产状态。这种“边扩产、边满产”的模式,说明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也体现了公司在客户绑定和订单管理上的能力正在增强。此外,公司前三季度资本支出已达407.68亿元,显示其扩产步伐仍在加速,而在建工程余额高达816.36亿元,意味着未来产能释放仍有空间。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中芯国际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卡脖子”焦虑期,正进入一个靠规模、效率和细分技术深耕来驱动增长的新阶段。过去我们总盯着它能不能突破7nm、5nm,但现在它的战略重心显然更加务实——在成熟制程上做深做广,在特色工艺上构建壁垒。比如高压、射频、MCU这些领域,虽然不炫技,却是物联网、新能源车、工控等真实需求的底座。
我自己一直认为,评判一家制造企业的核心,不是看它有多前沿的技术,而是看它能否持续产出稳定现金流。中芯国际现在做到了营收、利润、产能利用率三重提升,全年收入有望突破90亿美元,这就是实打实的经营成果。当然,我也清楚外部环境依然复杂,设备材料供应链的安全性仍是隐忧,但至少目前,它已经用业绩证明了自己不仅是“国家队”,更是一家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企业。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我不敢说它能立刻复制台积电的辉煌,但我相信,在国产替代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趋势下,中芯国际的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